生理性別數據,對社會科學研究依然重要?

A+A-

近年,西方社會的性小眾平權運動日漸壯大,愈來愈多人呼籲性別多元化,希望擺脫二元的兩性(男女)劃分。這股浪潮不單席捲文化藝術、體育商界,也影響了學術研究。很多機構不再收集「生理性別」(sex)數據,而是問及受訪人的主觀性別認同(subjective gender)。倫敦大學學院的社會學教授 Alice Sullivan 就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重申生理性別數據之重要。

Sullivan 指出,鑑於生理性別議題在西方爭議愈來愈大,一些公營機構已經帶頭更改數據收集原則。今年 9 月,蘇格蘭的首席統計師 Roger Halliday 發佈新指引,建議研究人員只應在特殊而明確的情況下,才套取生理性別數據。早在 3 月,英國國家統計局(ONS)指示民眾回答人口普查時,可以按照護照的資料填寫生理性別,然而護照的性別欄其實可以不經法律程序而更改;結果英國國家統計局這項決定,就因為可能影響統計真確程度,而為司法覆核所推翻。

這類爭議也出現在其他公營部門。英國國民保健署的定期醫學篩檢,接受市民自我填報性別認同,而非生理性別。Sullivan 批評,做法等於置跨性別人士於健康風險之中,難以及早查找與性器官相關的疾病,例如前列腺癌和卵巢癌,後果可以致命。另外,英國平等事務部要求僱主上報性別薪酬差距時,也是按照員工自我申報的性別,不願申報者則剔除數據之外。結果數據未必反映職場真實情況;有生理性別為女性的跨性別人士,可能會因懷孕風險而被歧視。

早在 2 月份,蘇格蘭政府就新的統計指引進行公眾諮詢期間,連同 Sullivan 在內共 91 位量化研究的社會科學家就聯署批評新指引的草稿。他們來自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公共衛生學等多個領域,大部分同樣關心社會不公。他們指出,生理性別是十分根本的人口變數(demographic variable),特別左右生育率和人均壽命預測。過去的研究也顯示,性別是影響身體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社會層面,就業和教育也與之息息相關。

令人憂慮的是,不少社會科學研究應該長期、持續地進行,以了解生理性別的影響,有沒有隨著時代而改變,最常見的例子是教育程度和職場投身率。為此,社會科學家需要連貫的生理性別數據,只有精確的研究,才能真正改善女性待遇。Sullivan 表示,當公營機構轉為調查市民的性別認同,社會科學家已經失去了部分研究數據。不過她同時補充,未來情況或會有改善,英國統計局(UKSA)在 9 月發表的指引,已開始呼籲政府部門收集生理性別數據。

Sullivan 重申,一個人的生理狀況和身分認同,對其日常生活同等重要。她認為公營部門和學界要分清兩者,同時分析兩套數據,才能理解性別因素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