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的舊發電站與 2021 年最後一束光

A+A-

文:貝立棠
旅居倫敦的博士生

在倫敦,度過了第一個除夕,那天決定與友人到訪巴特西發電站(Battersea Power Station),在那裡看 2021 年最後的日落。

巴特西發電站本來是泰晤士河畔的一座發電廠,分別在 1930 年代和 1950 年代建有 A、B 電廠,據說是歐洲最大的紅磚建築,擁有 4 座白色巨型煙囪,曾經是倫敦市內的著名地標,高峰時期供應全城 1/5 的電力。可是,後來設施老化,營運成本高昂,A 廠和 B 廠先後在 1975 和 1983 年停運。自此,該處用地就一直閒置起來,直到近年由馬來西亞財團重新發展。

Pink Floyd 大碟 Animals 唱片封套。

我一直覺得巴特西發電站最能捕捉到英國流行文化的靈魂。大學藝術課時做有關 Pink Floyd 的小組報告;他們在 1977 年的大碟 Animals 仿傚奧威爾知名小說「動物農莊」的黑色幽默手法,狠批資本家像豬一樣貪婪傲慢。而該大碟封面就以巴特西發電站為背景,一頭飛天吹氣豬,飄浮在兩條煙囪之間,人們怎樣也捉不住牠。紅磚大樓折射出資本主義的鬱悶,但又被文化人挪用成反叛幽默的符號。

我在多年前到英國交流時,那裡仍是地盤,故與其緣慳一面,這一次總算圓夢,但看到的不再是 Pink Floyd 時期後工業時代的光景。

我們乘車到去年 9 月才啟用、貫通巴特西發電站的新地鐵站。甫出站,就見到多個東亞式(港式)樓盤,沿途多有洋溢中產氣息的黃種人,網上的香港地產廣告這樣介紹:「這個一星期七天都繁華熱鬧的社區,將會成為倫敦其中一個最大型的零售、休閒、文化和辦公地區。」我們在地盤圍板之中穿插,讀比較文學的朋友說那裡像西九,住將軍澳的我則認為更像將軍澳南(天晉、澳南一帶)。

第一刻,我感覺有點可惜,但又不覺得奇怪。畢竟在全球化下,資金跨越國界流動,一些香港故事亦會在倫敦街頭上重演。不過,在看似同質的鋼筋森林中,還是有一樣東西吸引著我的眼球。在聖誕和新年期間,那裡有一個冬日嘉年華,裡頭仍有一個手動控制、自帶電影感的摩天輪。我和朋友拿著珍珠奶茶,雀躍地走上摩天輪,機械攪動時,彷彿撕開了時空裂縫,回到 Pink Floyd 的時代。

TripAdvisor,人們怒吼「site is ruined」,指控新式樓盤破壞了建築格局時,但錢還是袋了,2020 年該區賣樓賺了 1.5 億,2021 年更加有至少 3 億英鎊,號稱創造至少 1.7 萬個職位;英國人始終最會玩資本主義的遊戲。而把一座猶如反資本主義聖殿的建築物,發展成高檔商業及住宅區,並在其跟前,架起一座格格不入的紅色摩天輪,除了植入一種難以言喻的錯置感,還不失為一種英式幽默。

我們在發電站一帶走了一圈後,到附近餐廳買了些外賣,然後慢步去鄰近的巴特西公園野餐。

那天 4 點鐘日落,剛好是香港踏入新年的時刻。在 2021 年,倫敦最後一束光下,我們用手機上香港天文台,以香港時間倒數一次。十、九、八…… 三、二、一,一班人自 high 地相擁,然後說聲 Happy New Year,旁邊的當地人則像巴特西公園的湖畔一樣平靜,釣魚的還是釣魚,談情的還是談情。我們起哄後,各自回到自己的家,因為夜晚還有下一場英國的倒數活動。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