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使團訪華:200 年前的考察大嶼山和馬灣之旅

A+A-
馬戛爾尼使團成員亞歷山大(William Alexander)所繪,廣東一間工廠。 圖片來源: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Paul Mellon Collection

1792 年,已經是「日不落帝國」的英國,為了進一步打通與滿清帝國的貿易,命令特使馬戛爾尼伯爵(Lord Macartney)組織使團,覲見乾隆皇帝,並提出七點要求。這次是英國與清廷第一次的官方外交接觸,雙方沒有達成任何協議,過程中也多番因禮儀事宜起爭執。不過,英國就對滿清帝國加深認識;而使團在回程途中,也考察了各地,試圖尋找可行的根據地,包括今天的大嶼山和馬灣。

史學家克萊默賓(J. L. Cranmer-Byng)和邵式柏(A. Shepherd)曾經在「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學報」發表文章,整理馬戛爾尼使團訪香港大嶼山的經過。馬戛爾尼在 1792 年 9 月收到任命,1793 年 6 月到達廣州,並在兩個月後抵達滿清國都北京。馬戛爾尼使團的目的不單是提出貿易要求,更要好好研究這個遠東神秘帝國。故此,使團成員非常多元化,有軍官、哲學家、科學家、植物學家、繪圖員、冶金師,甚至鐘錶匠等等。

吧爾施所紀錄的長城。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當馬戛爾尼使團由北京轉往位於熱河的承德避暑山莊時,陸軍中尉吧爾施(Henry Parish)就奉命考察萬里長城,製作繪圖,了解清廷防務。9 月 14 日,馬戛爾尼使團獲乾隆皇帝召見,他們一行人參觀了宮殿和庭園後,回到北京等消息。10 月,清廷正式拒絕全部七點請求,使團就前往廣東,在 1794 年 1 月到達葡萄牙人佔據的澳門,在那裡等候回程英國。在漫長的等待期間,馬戛爾尼也希望了解華南沿岸地區,並吩咐吧爾施詳細研究澳門的防務工作。

除了澳門之外,馬戛爾尼也派遣吧爾施以及另一位繪圖員亞歷山大(William Alexander),調查鄰近的大嶼山和馬灣。英方向清廷提出的七點要求中,包括了在舟山附近借用一個小海島修建設施,以作存貨以及商人暫住之用。根據 1794 年 1 月馬戛爾尼的筆記,當時他其實有考慮過在大嶼山和馬灣建立根據地,這樣就可輕易取得珠江的入江口控制權,駛經的外商要得到英方准許,藉此取代澳門,壟斷廣東的貿易。

2 月 13 日,他們由澳門出發,當天落雨,海面狀況不佳,無法尋到大嶼山,但就一度靠近位於大嶼山和馬灣中間的赤鱲角。隨急浪飄浮下,他們終於在晚飯過後見到磨刀島,並隱約見到南面的大嶼山海岸線。不過由於天氣未有改善,加上時間倉促,他們決定向東走。到早上 11 點天氣轉好,他們到達一個海灣,上面有沙灘、大漁船、7 間民居,再向西走又到達另一個海灘,大概長 3/4 英里,有一條 10 至 12 間屋的小村。克萊默賓和邵式柏估計是青龍頭。

當時風勢強勁,考察團難以靠岸,向東調整航道,終於抵達馬灣。沙灘上有一間屋,有 6 名男子在工作,他們很斯文,但對考察團很有戒心。吧爾施和亞歷山大走到制高點,希望俯瞰全島以及遠望大嶼山東北部。吧爾施形容馬灣呈三角型,南到北長近 1 英里,而東到西長近 3/4 英里;地面不算平坦,有多座不連貫的小山,但山坡普遍平滑,有些山頭有被人工削平的跡象。土壤呈紅色或淡色,土質多沙,長了生薑、石榴樹和無花果樹等植物,所以應該尚算肥沃。

在山上,考察團遇到大約 15 個人,有男有女也有小朋友,得知當地人稱該島為「銅錢洲」(Toong Shing-ow-a),不同於英國人稱呼的「馬灣」(Cowhee)。吧爾施當時判斷馬灣有潛力成為一個軍事據點,但從水流急度、港口水深度,以及海床的情況來看,當地難以發展成一個大型港口。2 月 17 日,考察團再嘗試到大嶼山考察,當日天氣狀況依然不理想,他們粗略估計了北大嶼山數個鄰近小島的大小、水深和灣岸情況,也發現了東涌,惟無法靠岸。

克萊默賓和邵式柏大膽假設,若當初吧爾施的大嶼山考察之行成功,英國很可能會選擇到大嶼山而非香港島建立首個中華地區的經貿據點,維多利亞就會遙望珠江口,而非九龍半島。最終,英國要到 1898 年租借新界時才入主大嶼山,並要到 1960 年才積極發展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