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俄羅斯國庫一瞬間化為烏有:震盪的國際財金秩序

A+A-
3 月 2 日,莫斯科一間找換店外的匯率顯示牌。 圖片來源:Mikhail Metzel/TASS via Getty Images

俄烏戰爭依然持續,自由國家陣營為了聲援烏克蘭,陸續制裁俄羅斯,包括把部分俄羅斯銀行排除在國際支付系統「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之外,又凍結主要涉事者的資產,並禁止美國公民與俄羅斯中央銀行進行任何交易。上述種種措施,變相令俄羅斯國庫幾乎一瞬間化為烏有,「華爾街日報」就分析這些舉措會對國際財金秩序造成怎麼樣的震盪。

2014 年克里米亞事件後,俄國面對西方制裁,盧布兌美元匯價一度暴跌一倍,最終政府要花費足足 1,300 億美元才足以穩定匯價。自此之後,俄國政府努力積累國庫,外匯及黃金儲備由 7 年前的 3,680 億美元,大幅升至俄烏戰爭前的 6,300 億美元,以確保自己有足夠彈藥回應日後的金融戰。可是,政府的策略有一大缺失 —— 該國大約一半儲備都寄存在海外銀行。如今,當自由陣營在 2 月底凍結俄羅斯央行的外匯資產,普京多年來的心血亦付之一炬。

目前為止,自由陣營雖然凍結了俄羅斯的外匯儲備,但理論上還沒有阻截美元和歐元流入到該國。俄羅斯每月依然大約有 200 億美元的石油和天然氣收益,因為美國和歐盟的需求持續。這些資金會流入俄羅斯私人市場,而俄國官員也正動用這筆資源,理論上該國政府仍有能力購買進口貨和盧布。不過金融制裁已經造成極大恐慌,外商害怕被制裁而不買俄羅斯能源,即使自由陣營刻意不將能源商品包括在制裁名單之內。

更甚的是,這場經濟制裁戰,令世人意識到一條過去數百年經濟學家都在思考的問題:究竟甚麼是金錢?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嚇怕了一眾發展中國家,令她們大手囤積外幣,以抵禦未來的匯市震盪。當年全球各國官方儲備只有 2 萬億美元,但到 2021 年,數字已經高達 14.9 萬億美元。近年多國央行轉為買入更多黃金,但黃金依然只佔總資產的 13%,外匯佔了足足 78%,剩下來則是國際貨幣基金發行的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用以跟指定的會員國換取外匯)。

由 2017 年伊朗制裁事件,到去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禁止塔利班政府使用阿富汗儲備,再到今天制裁俄羅斯,證明對於中國在內的部分國家而言,外匯資產不再是安全選擇:它原來只是電腦條碼,不能保證一定買得到東西。過去,人民幣一直難以步向國際化,因為其價格浮動過度受制於中國政府的政治考量。可是,俄烏戰爭證明,其實全球所有貨幣都面對同樣的問題;美元霸權一時間或者不會被撼動,因為全球主要經濟體都靠攏西方,而中國政府無意改變金融管制政策。

不過,被制裁的國家沒有其他方法下,只會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的經濟聯繫,未被制裁的國家也可能以此分散風險。「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或者會進一步加速,分裂成兩個金融、科技和軍事體系。同時,普京政府汲取教訓後,只能囤積實貨,例如石油,而非把其出售。評論相信,俄羅斯資金也會流入黃金市場和中國資產。中國現時大約有 3.3 萬億美元儲備,但不同於俄羅斯,中國不能持人民幣當外匯資產,最終也只能積儲實貨,並把經濟推向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