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人禍】大型死亡事故,何時變得如斯尋常?

A+A-
2020 年 4 月的布魯克林,COVID 死亡個案急升,殯儀館放滿了棺木和裝著遺體的紙盒。 圖片來源:路透社

2019 年,中國武漢市爆發疫情,病毒自此傳遍世界。截至 3 月 12 日,全球已錄得約 4.5 億宗 COVID-19 感染個案,奪去超過 600 萬人性命,而由於部分國家或地區會有隱瞞疫情的問題,加上計算方式不一,死亡人數或遠高於這個數字。現時,美國本身亦累積近 100 萬宗 COVID-19 死亡個案,「大西洋」雜誌專題報道就叩問,何時開始,民眾對此等大型死亡事件已經視若正常?

單在 3 月 4 日一日,COVID-19 在美國奪去的性命,已經超越 2005 年世紀颶風卡特里娜的死亡數字;3 月頭其中兩個工作天,死亡個案比 2001 年 911 恐襲還要多;當地累積死亡個案亦多於 40 年來因愛滋病喪命的人數。近兩年,COVID-19 成為美國第三號殺手,僅次於心臟病和癌症,但後者皆是十分廣泛的疾病類別。這場疫情令美國預期壽命大幅拉低兩年,是過去 100 年來最大跌幅,影響比二戰和任何流感疫症都嚴重。

2020 年 5 月 24 日,美國的 COVID-19 死亡數字突破 10 萬關口,當時「紐約時報」的頭版刊登死者名字,形容是「無法計算的損失」(incalculable loss)。到今日美國死亡個案邁向 100 萬大關,已是前年「無法計算」的 10 倍。「大西洋」評論認為,災難規模之巨大,已遠超於我們的道德想像。誠然,病毒不會引發洪水,我們亦不會在電視上看到正在焚燒的大廈,病毒帶來的威脅、造成的傷痛,正慢慢隱沒在公眾的視線當中。

在美國,平均每位 COVID-19 死者會留下 9 名摯親,例如父母、伴侶、兄弟姊妹和孩子。100 萬名死者的話,即正影響 900 萬在生者,大約相等於全美人口的 3%,但換句話說,即是 97% 人未受影響。而且受影響的群體往往不對等,例如 75 歲或以上長者,死亡風險比其他年齡群組高出 140 倍。另外,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刊登的一份報告,沒有接種疫苗的人死於 COVID 的機會高 53 倍;平均來說,這一班人的收入和教育水平通常較低,也沒有購買保險。工人階級比大學畢業生的死亡機率亦高 5 倍。

此外,持續超過兩年的疫症期間,人們亦沒有停下來喘息、整理情緒的空間。很多人沒有機會在葬禮好好告別摯親,就要回到工作崗位。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行為科學教授 Lori Peek 回憶指,在 911 恐襲和颶風卡特里娜過後,世界彷彿停頓了一樣,大家反思災難,然後作出一些實質改變。可當全國快要有 100 萬人因為一場疫症死去,人們卻沒有停下來。她質疑,過去 6 個月,美國死亡數字日都超過 1,000,如果有風暴連續肆虐美國半年,國家有可能一切如常嗎?

無人知道往後還會有多少人死於 COVID-19,這視乎我們的集體行為(有沒有做好基本的衛生措施)、有沒有新變種病毒出現等因素。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公共衛生學副教授 Andrew Noymer 認為,未來死亡數字會低於首兩年的水平,但仍會比流感嚴重得多。大眾接下來要問的是,究竟可以接受怎樣的死亡數字?有人把全美每年 3.9 萬車禍死亡個案,或者 1.2 萬至 5.2 萬流感死亡數字作基準,但大眾應要被知會(informed),要參與討論,同時要探索不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