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著俄烏事件,早前不少內地和香港親政府的媒體都紛紛避免用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只說是「特別軍事行動」,以配合國家兩邊不站隊的方向。可是近日開始出現逆轉,中國不但表示援助烏克蘭,更有口風放軟轉軚的跡象。對於一眾小粉紅或親建制的 KOL 跟車太貼之舉,又該如何自處呢?不才就在此推薦一個可暗中扭軚飄移的機會。
不妨在網上大肆吹捧推崇一本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How the Steel Was Tempered)。對於香港人來說,可能不少人都不太認識這本小說,即使對其書名有點耳熟,大概也是來自黃偉文替何韻詩作詞的同名歌曲(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不只是一個歌名,還是一本小說名)。但要是在 70 年代內地成長的話,就應該每一個人都有讀過。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烏克蘭裔的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Nikolai Alexeevich Ostrovsky)於 1933 年發表、關於蘇聯紅軍戰鬥的小說。奧斯特洛夫斯基是蘇聯紅軍的騎兵,在 1920 年俄國內戰中身受重傷,23 歲就全身癱瘓,24 歲時雙目失明、脊椎硬化。但他憑著驚人毅力,透過口述,請親友記錄並整理出這本以他自己為主角基礎的自傳式小說。
小說完成後,一直不被出版社垂青,後來幾經朋友的努力下,才於 1932 年到 1934 年在地區雜誌「青年近衛軍」(Young Guard)中分 11 期連載發表。小說推出時被評論界冷待,卻得到廣大讀者的追捧。直至 1935 年,著名記者及作家馬克.科利佐夫(Колосов, Марк Борисович)在蘇聯「真理報」(Pravda)對此小說作出介紹報道後,才轟動全國。及後奧斯特洛夫斯基更獲頒授蘇聯國家級最高榮譽的列寧勳章。兩年後,小說重版近 50 次。
小說講述主人翁保爾.柯察金(Pavel Korchagin)出生於烏克蘭小鎮的一個貧苦家庭,後來參與了跟德軍作戰的紅軍,期間受傷失明。雖然再拿不到槍,但他相信自己還能用另一種武器 —— 筆,去作戰,於是決定把自己的革命經過寫下來發表。故事結局是他雖然失明,但小說受到激賞,快將出版,於是他「又拿起了新武器,展開了新生活」。
此書算是社會主義國家中最著名的小說之一,一直受不少蘇聯作家高度評價,認為它展現了無產階級如何為自由而戰、國家建立社會公正制度、打敗法西斯。作者出生於烏克蘭,所以也算是烏克蘭作品,同時又是以俄語寫作,因此吹捧這個小說,一來算是暗撐烏克蘭,二來萬一他日又要 cut 線,作為一本深受共產國家推崇的俄語名著,真的進可攻退可守。
當然,任何飄移動作也有風險,這書亦然。因為即使是共產國家名著,但近年內地亦開始有人提出不同看法,如南京大學「當代外國文學」主編余一中在 1998 年就討論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對讀者來說,「就像受鈷-60 的照射,使昆蟲喪失生育能力一樣,能使讀者失去獨立思考,喪失正常戀愛、交友、與友人相處和做有益工作的能力」,「我們的譯者、出版者不要再製造、販賣裹著糖衣、使人心靈失常的毒藥了」。
讀到這樣的評價,不禁讓我驚訝,原來曾經也有過這樣的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