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福島核災 11 周年,人類重要的一課

A+A-
福島核災爆發後,輻射洩漏的擴散方向。 圖片來源:Daniel Müller/Greenpeace
文: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伍漢林

時間是撫平傷痛的靈丹妙藥嗎?

別的地方不說,對日本福島而言,吃了這藥 11 年還不見得有效。

在地動山搖後的這些年間,日本在疫情肆虐下,於福島展開傳遞奧運聖火,並成功舉辦舉世矚目的東京奧運,這個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彷彿早已走出核災的陰霾。但上週距離福島 60 公里海域再發生 7.4 級地震,福島核電廠一度異常,核災的傷痛再次被勾起,原來此地從未「傷癒」。

311 大地震引發大海嘯,無情吞噬大量沿岸的建築物、車輛,甚至人命,而位於福島的第一核電廠亦受到破壞,廠內多個機組相繼爆炸,其中 1 至 3 號機組的堆芯熔毀,大量放射性物質洩漏至空氣中,繼而飄向內陸,並污染泥土、湖泊、河流等;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污水亦隨地下水進入海洋。數以十萬計居民需要遷離家園,直至 2021 年 12 月,約 38,000 人仍未能返回家鄉。

核污染仍然嚴重

綠色和平自 2011 年核災爆發起,每年回到當地檢測、調查輻射污染情況,發現福島至今仍受放射性物質污染。 圖片來源:Greenpeace

如此一說,並不是證明時間這藥沒有想像中強大,只是面對不治之症,似乎也無能為力。

核事故發生後,日本當局持續在受影響的地方除污。2018 年,當局聲稱已完成大部分「特別除污地區」的除污工作,但綠色和平 2021 年的調查報告指出,當中有 85% 面積仍然檢測到輻射污染。若說 11 年光景太短,再多 30 年又如何?

日本政府早前提出在事故發生 30 至 40 年後、完成清理並將核電廠報廢的目標,甚至期望核災現場會變成適合耕種和生活的「綠地」,惟事實上這不過是一顆定心丸。更令人遺憾的是,災民尚未等到這天到來,就已經「被逼」回到尚未除污的家鄉。事關日本政府早前陸續解除「特別除污地區」部分區域的疏散命令,並取消或減少對災民的經濟援助,變相強逼居民回鄉。數以萬計災民曝露於輻射風險之中,增加他們罹患癌症等嚴重疾病的風險。

當局難以處理的核廢料,被暫存於荒廢農田。 圖片來源:Christian Åslund/Greenpeace

眼見時間無法沖淡一切,日本政府乾脆設法讓問題眼不見為淨,結果是讓全球為污染埋單。日本政府去年宣佈,批准東京電力公司將經過濾的核廢水排出太平洋,預計 2023 年起就會實行計劃。然而,東電依賴的多核種去除設備(ALPS),被質疑未能有效地過濾可造成遺傳突變的碳-14(Carbon-14),殘餘放射性物質不僅影響當地,一旦排出太平洋便有可能會隨洋流漂到其他地方,威脅鄰近地區,對環境、動植物,甚至人類帶來「二次污染」的風險。

人類應全力阻止一切核威脅

2021 年 4 月 12 日,綠色和平東京辦公室向日本政府提交來自日、韓超過 18 萬個公眾聯署,促請當局撤回將核廢水排入太平洋的決定。 圖片來源:Masaya Noda/Greenpeace

福島核災、以至 80 年代發生的切爾諾貝爾核災,都是人類史冊中沉痛的一頁。我們無法改寫歷史,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鑑古知今,避免重蹈覆轍,竭力阻止一切可能的核威脅。然而,人類卻未有汲取教訓,新一輪核威脅正在歐洲上演。

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已停運的切爾諾貝爾核電廠被佔領,更一度傳出停電消息,可能令核電廠洩漏放射性物質;而位於烏克蘭南部,歐洲最大的核電廠 —— 扎波羅熱核電廠亦受到俄軍砲擊。綠色和平分析指出,倘若扎波羅熱核電廠核反應堆的安全殼在戰爭中被摧毀,在最壞的情況下,釋出放射性物質可能導致歐洲大片土地在未來幾十年受到污染,包括俄羅斯,災難甚或比福島核災更嚴重,核威脅隨著戰事開始而籠罩著整個歐洲。

無論切爾諾貝爾、福島核災,都教會我們核為環境及人類帶來深遠的影響,各地必須引以為鑑,盡快淘汰危險核電,更應設法停止任何核威脅。 圖片來源:Afriadi Hikmal/Greenpeace

面對嚴峻的氣候變化,擺脫對化石燃料的倚賴是大勢所趨。然而,核電為人類及環境帶來無可挽回的危機,絕不應被視為可取的「潔淨能源」,發展可持續而又安全的可再生能源,方為能源轉型的明智之舉。

日本前首相菅直人曾指出,日本社會一直以為核電廠不會發生重大事故,所以當核災發生時才會束手無策。而福島核事故,不僅為日本社會,更為全人類上了重要的一課 —— 世上沒有絕對安全的核電,其帶來的潛在影響及持續性不可預計,所以人類必須以史為鑑,盡快淘汰核電,更應盡力竭止一切可能的核威脅。在一個無核的和平環境下,避免悲劇重演。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