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 Fung:ESG 被國家能源安全蓋過

A+A-

經常說,公義會遲到,原來氣候公義也不例外,姍姍來遲。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碳排放國,全世界一直關心其減碳步伐,但針對各行業的減碳措施卻一再押後,一再令到全球大失所望。

面對俄烏戰爭和全球經濟復甦,以及不斷上升的天然氣價格,全球減碳正出現開倒車的現象,煤炭使用量在去年冬天就不跌反升。根據「彭博」數據,今年首季以中資銀行為首,通過貸款和協助煤企發行債券籌集 99 億美元,而去年同期有關數字只是約 44 億美元。但我始終相信煤炭正面臨結構性衰退,現在比較像是迴光反照,不太值得長期投資。

本來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戰爭令全球更追求綠色能源,但當然也有例外,繼早前中國延遲對鋼鐵行業碳達峰的要求,也一再押後在水泥和電解鋁推出碳交易,由本來目標的 2021 年變成 2023 年,令中國碳市場仍停留於發電行業。

但放諸全球,這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只是其他國家內斂一點,全球現時高達八成的能源仍來自化石燃料,牛津大學能源政策教授暨經濟學家 Dieter Helm 預計,不單止中國,短期內美國將增加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北海可能會有更多投資,且歐盟的煤炭消費需求會增加。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淨零碳排路徑圖,煤炭使用量必須在 10 年內減半,同時再生能源的發電量要增加 40%。對此,在俄烏戰火紛飛之際,幸好也有些國家似乎特別認真,德國計劃加速綠色能源的應用,目標在 2035 年實現 100% 再生能源供電

現實情況是,能源轉型的速度,跟不上世界實現氣候的目標,短期客觀效果就是能源價格大漲,代價也非常昂貴,長期風險更是人類的生存危機。但要真正成功減碳,難道不是應該加大力度發展再生能源嗎?

可惜再生能源對不少既得利益者來說根本「無利可圖」,以致很多政客從來沒有把氣候變化視為真正的緊急情況。也老實說,早在俄烏大戰爆發之前,全球在氣候變化的議題上就舉步維艱,現在烏俄打仗為全球帶來的副作用下,只會難上加難。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佬。從事過公共政策、科網、金融、媒體相關工作,近年轉型專注於 ESG 領域,成為全球首批特許 ESG 分析員,不時也文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