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未完的虛構時代

A+A-
圖片來源:Kyodo News via Getty Images

因為佔歷史一頁的偉人通常都是已成歷史的,所以大家在求學階段的時候,總有試過錯覺以為某個人物已死。筆者以前在讀資料的時候,就曾經以為日本社會學者見田宗介已經作古。但人總有一死,誤會始終會有成真的一天。幾天前的新聞報道傳來消息,見田宗介因為敗血症,在 4 月 1 日以 84 歲的高齡過身

見田是當代社會學的名家,尤以開創日本質性社會學研究而著名。由 1960 年代末開始,他透過分析流行文化作品,嘗試窺視社會心理的時代質變。在早期名作「近代日本的心情歷史 —— 流行曲的社會心理史」中,他收集由明治到昭和時代的日本流行曲,把歌詞中各種詞語的出現頻率,與當時的社會環境作對讀。證明作為大眾消費品的流行曲會反映當代的社會心理,而詞語頻率的變化則證明了時代精神的斷層構造。

「現代日本的感覺與思想」書封。

見田所書寫的是時代性的社會心理,但真正關心的是社會中的人。在 1973 年的論文「視線的地獄」(まなざしの地獄)中,見田透過追蹤 1969 年的連續凶殺案,展示社會制度、勞動市場、經濟結構、群眾壓力如何環環相扣,把一名從窮鄉上京尋夢的 19 歲青年,追趕到成為殺人犯的末路。

要數他影響最深的,是時代心理比較方法。1995 年出版的「現代日本的感覺與思想」是另一部經典,即使到了今天,要討論當代日本社會心理之際,仍然是引用的榜首。他把日本戰後社會劃分為「理想時代」(1945-60)、「夢想時代」(1960-75)及「虛構時代」(1975-90)。由最初飽足和養活家庭的踏實理想,到飛黃騰達的夢想,再到後資本主義社會的浮華,日本戰後經濟發展帶動了整體的社會心理質變。

90 年代後的日本社會學界,許多人討論在經歷泡沫經濟後的日本,會進入甚麼的時代。見田在近年的著作中說,原本他以為可能是「虛擬時代」,但從結果來看,今天仍然是「虛構時代」的延續。在高度成長期結束後,日本社會無法找到下一個發展的出路,仍然停留在泡沫經濟臨界點的那一刻,幻想可以「奪回」過去的時代,繼續未完的「成長期」。

見田可能也想不到,一直到人生的結束,也看不到「虛構」的結束。從剛過去的奧運會,再到 2025 年的大阪世博,「虛構時代」說不定還可再戰十年。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