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肉衝出太空,遠征不是夢?

A+A-
攝於 2013 年,國際太空站內的食物包。 圖片來源:NASA

太空人執行太空任務時間可長達 6 個月,飲食是需要精心準備的一環,當中包括部分預先妥善保存的肉類。不過,想像一下長途太空旅遊或太空殖民的未來,此法未必可行。以色列人造肉初創公司 Aleph Farms 就展開一項新測試,以瞭解肉類細胞能否在太空環境培育生長,希望藉此揭開太空旅行新一頁。但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指,在解決地上人造肉問題之前,太空種肉的想法可能走得太遠。

NASA 在 2008 年曾估計,將每 1 磅負載物送進地球軌道,成本需要 1 萬美元,並期望在 40 年內降低成本至每磅數十美元。要將 1 磅食物帶到火星,成本恐怕要高更多。眼光放到火星的 Aleph Farms 太空研究目負責人 Zvika Tamari 博士就指:「火星在數以億計公里外。如果能夠在當地生產食物,會帶來很大優勢。」本月 8 日,Axiom Space 與 NASA 合作,將 4 名太空人送上 SpaceX 獵鷹 9 號火箭(Falcon 9)前往國際太空站。Larry Connor、Eytan Stibbe、Mark Pathy 在美國前太空人 ​​Michael Lopez-Alegria 陪同下,執行太空站私人實驗 —— 將裝有動物細胞及生長所需條件的殖養容器帶到太空。

2019 年,Aleph Farms 的研究人員成功在實驗室培育牛肉。 圖片來源:路透社

24 日返回地球後,他們會仔細分析這些到過太空的動物細胞,有沒有生長。Tamari 表示:「過去大量科學研究反映,微重力(microgravity environment)環境下,生理學和生物學的表現非常不同…… 所以沒有人知道,這些肉的增殖培養過程可否在太空進行。」另一名前美國太空人、現為 Aleph Farms 顧問之一的 Karen Nyberg 曾在國際太空站留駐 5 個半月,她稱食物對太空人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她形容在太空時,「很想一嚐橄欖油和炒蒜的滋味,這是我們沒有的東西。所以我認為,要是能將地球的東西帶到那裡,會是很棒的事」。

早在 2019 年,Aleph Farms 已宣佈成功用地球上的牛細胞,在太空以 3D 打印方式製成一小塊人造肉。是次任務與當年的分別在於,科學家要嘗試僅以牛肉細胞自然增殖,不使用打印技術生產牛肉。不過,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化學工程師 David Humbird,點出了太空培植肉類的困難。由於動物細胞生長緩慢,「如果細菌或真菌進入培養物中,它們會比動物細胞生長得更快,並佔據一切,導致無法製造動物細胞,而是在製造細菌,只得將之丟棄」。Aleph Farms 方面則表示,在太空要生產的肉量相對少,相信可以解決上述問題,創造無菌環境。話雖如此,報道指一旦出現污染,勢必造成火星上的作物歉收,為日後火星生活的人帶來災難。

至於太空種肉,是否真的比起從地球運載食物成本更低?Humbird 提醒:「細胞生長成可食用物質,需要糖、氨基酸和水。而通過製造細胞所產生的卡路里,永遠比原本材料所有的卡路里低。在理想情況下,或者能回收 25% 卡路里並化為食物。所以,為甚麼要將這些卡路里送到太空,來消耗另外的 75%?」證明太空可以種肉之外,太空種肉是否可靠,並能替代從地球帶來的食物,又是另一回事。

在地球上,要從細胞階段培植肉類以至量產,也不容易。2020 年,經新加坡監管部門批准,人造肉上才史上首次上市銷售;而目前礙於人造肉生產成本較高,要與屠宰肉在價格上競爭,仍需要數年時間。要證明地球可以大規模生產人造肉,亦是迫切問題,目前只有約 30 家人造肉培植公司,整個行業仍在探索的階段,Aleph Farms 已思考登上太空,似有「未學行先學走」之嫌。BBC 提醒,這家去年獲著名影星里安納度狄卡比奧投資的公司,在本國以色列仍在等待監管部門批准,向市場供應人造牛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