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完成了一連四個週五線上主持在家鍛煉的活動,樂趣良多。筆者身為主持兼運動人,為活動氣氛和互動性好,為個人興趣也好,都跟帶領的運動員與線上參加者落手落腳動起來。我喜歡這種以運動會友,又能鼓勵大眾一同運動的氛圍;而且能與舊雨新知聯繫一番,別有意義。
這次活動,筆者合作的運動員包括李振豪(空手道)、黃曉盈(體操)、郭汝鏗(三項鐵人,已退役)、李嘉文(賽艇,已退役)。除了新相識的阿鏗外,其餘幾位,都算是筆者認識已久的運動員朋友了。
今時今日闖事業,講求「周身刀」(「張張利」則更有優勢)。筆者份屬的媒體和創作行頭,若想要闖出自己的一片天,早已需要「斜桿」(slash)起來;就是運動員,他們在訓練和比賽時付出百分百,近年也見他們愈來愈多人動腦筋,有勇有謀,再闢新路,或發揮其他才能。或許該這樣說,特別是體育界,運動人好像總帶著一腔熱血,認定了標竿,即使過程複雜,各人性格未必一樣,但每每初衷簡單,似乎特別有幹勁(大概追夢者都這樣吧)。
以上四人,「豪 B」開了空手道訓練場,以專業將所學傳承;「體操天使」Angel 喜歡唱歌早已不是秘密,她跟其他運動員合組樂隊,不時獲邀獻技;自小患有讀寫障礙及專注力不足的阿鏗,開辦香港特殊需要體育學院,助 SEN 學童成長;Carmen 這位「賽艇大師姐」則於退役後華麗轉身,在香港教育大學工作,另一邊廂修 Pilates(普拉提),與大家分享。
筆者身為這圈中的一分子,或運動員的朋友,確實喜見這樣的轉變及發展。第一,讓精英運動員有空間去發展專項外的興趣及才能,早在多年前,外國的世界級運動員已在實行(筆者曾跟英國一位奧運獎牌得主有一席話,有機會詳述);第二,運動員,特別是退役後,找到理想的創業或工作機會,其實是難得的,在香港也是一種幸運,亦希望是一點進步。
關於運動員退役後投身社會這個議題,大家一直有討論。筆者記得,多年前曾有一位港將正為將來作打算,他請筆者幫忙,看一下求職用的履歷。履歷上面列出他的全職生涯年期,還有一些大賽獎項。筆者是體育中人,看到友人的履歷,當然知道其「重量」;要達到代表隊的水平,而且屢獲獎牌,背後是多少才能和努力。然而,我依稀記得友人慨嘆了一句「有咩用吖」,我想他擔心的,是未必每個僱主都看到運動員的價值,這種價值,包括成就背後反映的個人性格和能力。
這是許多年前的故事;當然希望事隔多年後,情況會有所改善。那天與運動界朋友聊起,社會給予運動員更多工作機會是一個期盼,但另一個期盼是,公司或機構能夠給予運動員入職後的一些基本培訓,簡單如寫電郵的文化,如何用影印機等,多年來專注於運動訓練的運動員不懂也不為過。這些技能雖然簡單,但如果一開始未能掌握,確實也會對一個新人上手工作帶來困擾。
近年,香港愈來愈多人看到運動員的價值,已經躋身聚光燈下的運動員,自有條件,但香港仍有更多其他處境的運動員及運動人。有如「退役運動員轉型計劃」的措施,或公司和機構樂用運動員的例子,我們應該期待更多。筆者寫下這篇,除了分享今次工作的樂趣,同時與大家一同思考退役運動員的出路,甚至闊一點說,運動人和體育在香港社會有甚麼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