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浩基:實體書最後堅持者的掙扎

A+A-
圖片來源:Xing Yun/Costfoto/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坦白說,我是實體書死忠一族,每次有人來跟我說電子書或在手機看書時,我總會強調書拿在手的實體感、印在紙上看著比較入腦,和可以嗅到書香等理由去堅持。

太太在十年前已買上 Kindle,還追著每一代的新款。我從不好這路,加上 Kindle 早年翻頁不方便,字體有殘影,彷彿在看 80 年代內地印刷那種薄紙小說一樣,總是透出下一頁的劇情。

直到三年前左右,太太買了 Kindle Oasis,其新設計是右邊有著一個稍微突出的位置,剛好適合單手拿著,用右手托著那位置,就可以簡單輕鬆一手完成了看書和按翻頁鍵。

我突然被這個新型號所吸引,因為在現今社會,許多時候我們都有著大量垃圾時間,那就是不足以完成一件事,但又一直在白白浪費的時間。例如在提款機前排隊、餐廳等位、會議開始前在等候老闆、在電梯大堂等升降機,或在的士站等的士等情況,所需時間短則一、兩分鐘,長則可達 15 分鐘,加上有時候並不是固定坐著,而是需要站著或定時移動。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有實體書在背包裡,也可能會不好意思拿出來,一來不知道甚麼時間要蓋上,二來打開背包拿書出來再翻開,就得用上雙手。如果是在等候開會的話,更會有點裝模作樣的感覺。我不明白為甚麼會帶來這種感覺,但要是你拿手機出來看短訊或是刷 iPad,誰都不會說你;可是你突然捧出一本書來,就好像是想堵住別人跟你溝通的渠道一樣,給人一種高不可攀的自傲和拒人千里的冷漠。

所以在此情況下,作為一個電子屏的 Kindle,感覺就親和得多了,當你用手機來跟女友發短訊時,自然就不會覺得我拿出 Kindle 是不禮貌了。因此我也買上了一部 Kindle,加上那時候 Amazon 剛開始推廣繁體中文電子書。在之前,中文電子書的正式購買渠道並不普及,主要都是用台灣的讀墨(Readmoo)或一些專門為中文書而設定的閱讀器。

在 Kindle 大力推廣中文電子書後,書種也多了,而我就開始一發不可收拾。由過去一個月買 3、40 本實體書的習慣,到現在逐漸變成盡可能優先選購電子書,即使電子書的價格跟實體書差不多。一來不阻位置,二來不管身處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只要連得上 Wi-Fi,你又感興趣,就能買到。不像過去我在外地工作,一旦想看一本書,就得找人去誠品買,再寄到酒店給我,即使用上快遞,也動輒要一、兩星期。但現在上午看到一條視頻介紹某本書,未到午飯,你就已經可以在看了。

Kindle 還可以用來看漫畫,而且儲存量大。過去我每次出埠,總會帶上十多本書同行,行李箱三分一重量都是來自書本,更有些是看到一半的,希望在途中完成,結果愈帶愈多。而現在不管是出埠或到甚麼地方,都習慣了在背包裡只帶上一部 Kindle。

當然,在我向一些實體書死忠派的朋友推銷 Kindle 時,他們所堅持的理由,也都被我一一擊破,因為這些討論,猶如當年由竹簡變成紙本一樣,可能也有不少士大夫堅持文字必須刻在竹片上,要摸到其凹凸感才能入腦一樣。我說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看法,而且 E-ink 也不是電子屏幕,不存在傷害眼睛的問題,它甚至可以調校字體大小,更便利年紀大或視力不好的人。

但有個實體書堅持者好友最近卻找到一個新觀點,就是即使書城存著你的 Amazon 電子書帳戶,其實也受控於一個 big brother,當然你希望 Amazon 雲端系統不對你進行審查,但萬一某個政權施加壓力時,很可能你帳戶中的一些言論激進書籍,就會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時候實體書的意義,就是無可取代。

我反駁怎可能有政權能逼到像 Amazon 這種全球大企業去屈服?這種可能性應該很低。

咦?這幾年,你剛睡醒?

朋友悠悠地回了一句,便繼續抽煙。

而我則陷入了沉默中,嘗試去找能反駁的論點,可是一時間語塞起來。實體書還是有存在的必要。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亂世閉門讀禁書,看舊片。幸福感覺,來自吃喝與揮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