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爆發,讓外界得以窺探現代戰爭可能循甚麼方向發展。其中宇宙衛星在整場戰事中扮演關鍵角色,令烏克蘭境內的俄軍無所遁形。近年,多個軍事強國都發展反衛星導彈技術,把軍備競賽推向太空層面。可是,這類反衛星武器向來存在爭議,被指威脅整個人類社會的安全,澳洲國立大學國際法專家 Cassandra Steer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呼籲各國棄用相關軍備。
4 月 18 日,美國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於加州范登堡太空基地(Vandenberg Space Force Base)發表演說,承諾美國不會進行「直升式反衛星武器」(direct ascent anti-satellite)試驗,形容有關武器測試魯莽而不負責任,置各國正常的太空任務於危險境地。她重申外太空的衝突並非無可避免,美國會致力維護太空和平。她又呼籲國際社會共同合作,強化一套以「規則為本」的外太空秩序,美國會與國際盟友和商界緊密聯繫,令太空活動更安全、穩定和可持續。
去年 11 月 15 日,俄羅斯首次於地表試射反衛星導彈,成功擊中一枚停用的蘇聯時期衛星,結果造成 1,500 塊可追蹤碎片,以及數以十萬計小型碎片,當時美國和英國聯合譴責。試射造成的太空垃圾一度威脅國際太空站的安全,迫使在內的太空人疏散避難,幸好最後有驚無險;同年 5 月,國際太空站就曾經被太空垃圾擊中,造成 0.2 吋的破洞。專家指部分太空垃圾會以比子彈快 10 倍的速度飛行,而試射造成的碎片可能要花 10 年才完全清理好。
當然,俄羅斯不是唯一兇手。早在 2007 年 1 月,中國就成為了世界第一個成功完成「直升式反衛星武器」試驗的國家,擊毀軌道高度 865 公里、重 750 公斤的氣象衛星「風雲一號 C」。面對西方國家的質疑,時任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聲稱:「中國原則上主張和平利用太空,反對太空武器化,亦從不參與太空軍事競賽。」結果卻加快了各國武備競賽,美國和印度分別在 2008 年和 2019 年進行類似試驗,向外界展示國家有能力擊落衛星。
2021 年 9 月,Steer 在內的太空專家們發表聯署公開信,呼籲聯合國禁止具破壞性、會造成太空碎片的測試。Steer 指出,人造衛星已經與人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Google 地圖、電訊溝通、以及民航交通和天氣預報等關鍵服務皆依賴衛星技術,若人造衛星受干擾,會為普羅大眾帶來極大影響。而且襲擊衛星的風險,早不再是假設。由於各國軍方會透過衛星作情報收集、武器調配和戰略決定,兩軍交戰時,敵對方自然有動機去干擾衛星運作。
現時只有少數國際法工具限制外太空軍備競賽。1967 年簽訂的「外太空條約」(The 1967 Outer Space Treaty)明文禁止在地球太空軌道使用核武,以及在月球建立軍事基地,同時也指出地球上的國際法規則,同樣適用於太空。不過往後 50 多年,因為複雜的地緣政治因素,加上聯合國制度的缺陷,國際社會在太空安全議題的進展十分有限,2019 年美國建立太空軍隊後,中俄皆視之為威脅,加快旗下的太空軍事計劃。
不過,美國這次宣佈不再測試「直升式反衛星武器」是踏出了重大一步。Steer 就呼籲澳洲應該跟隨美國的步伐,以贏得國際社會的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