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檢測所費不貲,但真的物有所值?

A+A-
圖片來源:Chen Yongnuo/China News Service via Getty Images

疫情以來,為進行病毒測試,排隊讓人用棉花棒「撩鼻、撩喉嚨」,已成為各地人民熟悉又麻煩的生活日常。但在疫情爆發至今逾兩年,有些國家的衛生部門開始對進行大型檢測的好處產生疑問,尤其這些措施的花費數以億計。路透社記者就此詢問各地科學家意見,了解繼續大型檢測的實際效用。

事實上,在疫情全球爆發初期,世界衛生組織曾敦促各國對所有疑似病例進行「檢測、檢測、檢測」。當時進行的全球監測,有助科學家了解此病的傳播以及出現嚴重情況或死亡的風險。但專家指出,隨著 Omicron 變種相對溫和,亦出現疫苗及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政府應考慮更多應變政策,例如人口抽查。

近日世衛總幹事譚德塞亦在記者會上指出:「說到 COVID 清零策略,考慮到病毒現時的行為,以及我們對未來的預期,我們認為那難以持續…… 我們已經與中國專家討論過這個問題,並表示這種方法是不可持續的。」而世衛也未曾建議對無症狀人士進行大規模篩查,因所涉成本巨大,亦缺乏支持其成效的數據。像丹麥在疫情早期已大規模進行病毒測試,但當地最終錄得的病例數字及死亡率,與其他檢測不太普及的國家相近,更促使該國議會大多數政黨要求當局調查檢測政策。

哥本哈根大學醫院(Rigshospitalet)傳染病學教授、政府 COVID 顧問小組成員 Jens Lundgren 更坦言:「我們進行的測試比其他國家多很多,也許是做過頭了。」過去兩年,丹麥 580 萬人口免費進行超過 1.27 億次快速及核酸(PCR)檢測。根據丹麥關鍵供應局(Danish Critical Supply Agency)的數據,當地總共花費超過 160 億克朗於檢測上。而根據 Our World in Data 的數據,擁有相似人口規模的鄰國挪威僅進行 1,100 萬次核酸檢測,而擁有近兩倍人口的瑞典則完成約 1,800 萬次。

雖然去年發表的一項丹麥研究提出,檢測計劃及隨後隔離確診病例的措施,有助將傳播減少多達 25%。但其他疾病專家質疑有關估計,像南丹麥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全球衛生教授 Christine Stabell Benn 表示,丹麥這個策略成本高昂,而且效用「無從證明」。她說:「大規模測試將人們的焦點,從真正重要的地方 —— 弱勢群體中轉移開去。」

目前,美國及西班牙等國已縮減測試規模。而在英格蘭,免費的 COVID 檢測現時僅適用於政府醫護人員、有特定健康狀況及進入醫院的人。其他人即使有症狀,也必須支付測試費用,或者只是建議他們留在家中直到病情好轉。

惟對於大幅減少檢測,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全球衛生教授 Madhu Pai 表示憂慮:「在某些情況下,政客們決定以『繼續前進』為由,廢除所有公共衛生措施,並故意減少或令人難以得到檢測。這將帶來災難,如果出現更危險的變種,我們會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