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8 日,2022 年的薪酬趨勢調查報告正式出爐,香港高、中、低層公務員有望分別加薪 7.26%、4.55% 和 2.04%,增幅是 1996 年以來最高。網民質疑一眾公僕竟可用公帑逆市加薪,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郭偉強則勸市民不需要「眼紅」。在公共行政學,有學者會認為公務員普遍比商界低人工,要透過加薪挽留人才。然而,有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家表示,不應只直接比較兩者薪資,還要計算生產力。
2021 年,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家 Christos Makridis 在政治經濟學期刊 Journal of Government and Economics 發表研究文章,提出比對公務員與商界人工的方法。他的研究追蹤了 1993 年到 2013 年美國高技術工人的薪酬趨勢。他指出,過去美國、英國和法國等發達國家,公營機構都面對人手短缺的問題,於是有學者、智庫和媒體主張要為公務員定期加薪,以彌補所謂的「技術空隙」(skill gap)。他的研究則從最根本的假設著手,即兩者之間的人工差距,挑戰該理論。
Makridis 的數據,主要來自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所進行的畢業生薪酬調查 IPUMS Higher Ed,受訪者主要是科學和工程學學生,調查每 2 至 3 年 1 次,20 年間進行了 9 次,問及受訪者的背景資料、行業、工資水平、學歷和職場環境(如僱傭關係、工作滿意度)。調查顯示在美國,政府部門比私人機構聘請更多碩士和博士生,後者則招聘更多專業學位人士。而從帳面上來看,私人機構的平均年薪卻比公營機構高,分別為 76,540 美元和 68,659 美元;增幅分別有 12% 和 10%。
可是,Makridis 再進一步作出迴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嘗試控制背後的干擾因素(confounding factor),例如年齡、種族、學歷,這些因素可能會造成求職者的「自我選擇」(self-selection),傾向或者只會選擇某一些工種。另外,工作待遇如工時、福利、工種性質,也可能直接影響員工實際的物質收益。當 Makridis 計算個人背景因素,以及時間固定效應(year fixed effect),又考慮人們會從公私營機構互相跳糟,發現結果和帳面數字截然不同。
公務員其實比私人企業平均多賺取 3.9%。帳面數字受到「向下偏誤」(downwards bias)影響,一些高生產力員工僅被撥入作私人機構計算。而且 3.9% 可能只是公私營收入差別的下界(lower bound),因為政府僱員通常會獲得更多非薪酬福利,例如醫療保健、退休金等等。而且現時的薪酬差別通常以年薪作計算,但是公營機構比私人企業的實質工作時數平均相對較短。另一點是公務員之間的收入待遇差別,很少受到勞動市場供應所影響。
Makridis 認為,與其把公務員人手短缺,歸咎於與私人市場的工資差異,倒不如處理一些公務員真正面對的官僚和機構管理問題,比方說發展機會不足、缺乏工作滿足感和自主度,那些非物質因素可能才是問題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