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齣「毒魔」(Venom),口碑也相當不濟。不過,口碑跟賣房未必掛勾:第一集,全球勁收 8.5 億美元;第二集,疫情之下上畫,也過 5 億。同一系列的「魔比煞」(Morbius),早前未上畫已經不被看好。果然,坊間反應是低處未算低,比起「毒魔」,「魔比煞」才算真正爛。今次,票房成績不會繼續理想吧?一樣收得的話,恐怕以後所有動作片、愛情片、愛情動作片,也會被冠上一個超級英雄的稱呼。
死因何在呢?是 Jared Leto 的方法演技太趕客嗎?一變身,即被電腦特技改裝成吸血鬼模樣,仲方乜鬼法演技?何況,購票入場看超級英雄,你以為真有好多人為了一睹演員的演技有幾好?都係死在動作場面太弱吧。一打,即變成吸血鬼形態,所謂的吸血鬼形態,即是一片鬼影。鬼影飛兩飛,對手便倒地了。係呀,打完啦,神不知鬼不覺。
沒有精彩動作場面,給我精彩劇情,也可以。故事說 DNA 出錯的兩位病童,識於微時,其中一個天才橫溢,長大後成為名醫,一心借助把蝙蝠的基因移植入自己身上,醫好自己及好友的頑疾。因為快死,等不及,只好把自己當作白老鼠作實驗,因此得到超能力,但同時嗜血成狂,見人就想殺就想吸血。醫生不想連累好友,死不肯為好友注射血清,身為金主的好友不介意自己當上殺人狂魔,只想生存,於是自把自為。一對好兄弟,因此反目成仇,互相傷害。
好老土?係,係幾老土。老土沒有問題,如果真拍到兩個同病相憐而感情深厚的手足,出於價值觀的差異,長大後逼不得已成為陌路甚至對頭,那份掙扎,也會好看。無奈,老土得來,又心急,便犯了 DC 之前也犯過的大錯:觀眾根本無法對角色投放任何感情。看完整套「魔比煞」,所謂友誼深厚的兩位主角,我連 1 厘米也感受不到。只見到一個小朋友,童年時有另一個小朋友睡在隔籬床,互相介紹,傾談幾句,從此便各有各自人生。你有沒有類似的童年好友?我有,但大部分只記得長相,連名字也忘記。OK,可能只是我涼薄,絕大部分人類,應該會對童年相識兩脇插刀無比信任兼無比包容的,right?無辦法,電影其實可能只為片尾 1 分鐘片段而鋪路,今集的所謂奸角,只不過浩瀚宇宙一粒沙,實在不值得花費時間認真對待。
不過,你說「魔比煞」一無是處嗎?我又不同意。至少,它有勇氣,在今時今日事事講求政治正確的風氣下,居然明示暗示,殺死壞蛋,便不是壞蛋,因為壞蛋本身抵死,只有殺死偉大單親媽媽,才是壞蛋,才不可能獲得體諒。以前,這叫人性;今天,這可能被視作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