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大發燒】造就不合比例疫情的金氏奇跡

A+A-
攝於去年 8 月平壤一所大學,學生進入前要先檢查體溫。 圖片來源:KIM Won Jin/AFP

北韓 5 月承認國內出現 COVID 病例,往後以「發燒」數字公佈疫情走勢。根據官方數據,自 4 月以來,全國 2,500 萬人口中,發燒患者總數上升至 336 萬,截至上週五,死亡人數為 69 人。然而,專家及觀察人士質疑,大量人口染疫的情況下,北韓宣稱的死亡數字及比例極低,這個帳面上 0.002% 的死亡率,低於全球絕大部分國家,南韓東西大學細胞生物學教授 Justin Fendos 就認為,北韓「發燒」或死亡數字值得質疑

脫北醫生崔正勳表示,北韓本身已有各類傳染病橫行,政府根本不會關心真正的死亡人數。「每日北韓」(Daily NK)報道則引述平壤消息人士指,當局正在為現有檢疫設施中的人,提供粟米或薯仔混合大米的糧食,但在家隔離者,根本沒有從政府手上取得任何物資。居家隔離患者由人民班(inminban)負責人、警察、當地國安、衛生官員和診所醫生管理。消息人士指,人民班負責人承擔著確保隔離者有吃飯的「責任」,但事實上只是檢查他們是否在吃東西,而非提供食物的意思。他又補充,國家對居家隔離者沒有提供任何支持。

朝中社於 23 日發佈照片並報道,軍醫正參與平壤的藥品供應分配工作。 圖片來源:路透社

此外,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去年評價 195 個國家應對流行病的能力,北韓排在 193 位。該國糧食短缺導致人民營養不良,疫苗接種率低之餘,國民的免疫力又比較弱,所以北韓人或會特別容易感染 COVID。加上政府未能正確診斷及測試病例、管理疫情,可能導致人們再次感染甚至出現新變種。消息人士指,當局可能會按平壤疫情趨勢,考慮建造 3 個新的隔離設施。北韓式隔離能否有效控制疫情又是另一問題。因為人們只要居家隔離 7 日,或在隔離設施度過 7 至 10 日後,那怕仍然發燒或咳嗽,仍被視為「完全康復」並解除隔離。

北韓以「發燒」公佈疫情,有媒體形容為「委婉」的說法,不過 Fendos 在雜誌「外交家」(The Diplomat)撰文指,鑑於該國欠缺檢測 COVID 的能力,故採用發燒病作描述性診斷也屬正常。然而,假如要將發燒視作當地染疫的重要數值來參考,死亡數字就更不合理。他解釋,Omicron 變種病毒會導致 25% 至 50% 感染者出現發燒症狀;若北韓的發燒數字屬實,意味全國可能有高達 600 萬人被感染,則死亡率只得 0.001%。相比疫苗接種率超過 82% 的南韓,冬季 Omicron 疫情死亡率為 0.12%,北韓染疫死亡比例低得不尋常。

Fendos 坦言,北韓的數字令人難以置信,他認為發燒及死亡個案數中,至少有一個是錯誤數據。理論上,發燒可以由相當多的季節性流感等其他疾病引起,所以實際有發燒症狀的 COVID 病例,並不等於其公佈數字的 300 多萬,這或解釋了死亡率低的原因。但他認為,300 萬人佔北韓人口約 12%,常見的季節性流感不太可能在短時間迅速傳播、造成如此多的病例;5 月也不是北半球季節性流感增加的慣常時間,所以以上說法不太可能成立。

就數字的不合理之處,Fendos 提出一些推測,指北韓之前疫情可較輕,現時認為自己已經撲滅疫情。為了美化抗疫表現,北韓媒體於是誇大國家壓低死亡病例的程度。這種情況下,死亡人數可能屬實,發燒情況則不然。另一個可能的情況是,北韓正處於真正爆發疫情的早期階段,政府認為自己可以處理。官方誇大發燒數字,既可進一步鞏固內部權力,同時也向外發出需要醫療、食物援助的形象;又或者,發燒數字屬實,但為了維持社會內部秩序,於是壓低死亡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