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 年的六四:憲友會成立與晚清君主立憲夢

A+A-
江蘇省諮議局議長張謇,是清末立憲運動的重要推手之一。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晚清時期,封建朝廷的腐敗無能,激起很多有志之士投身革命行列,其中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就希望以武力推翻滿清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政府,而滿清政府最終亦於 1911 年的辛亥革命中倒台。不過,晚清末期,中國亦有另一股民主勢力,希望以憲制改革的方式,把滿清改造成類似英國、日本的君主立憲體制。1911 年 6 月 4 日,梁啓超等人就推動成立憲友會,是中國初代政黨。

1895 年,滿清在與日本的甲午戰爭中戰敗,代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以失敗收場,社會出現要求全面政制改革的聲音。1898 年,在康有為和梁啓超等維新派知識分子遊說下,光緒帝推行戊戌變法,全面革新滿清的政治、經濟、教育和軍事體制,最終目標是推行君主立憲制。然而,變革只歷時約 100 天,慈禧太后就重掌大權,廢除新政,抓捕維新派領袖。其中,梁啓超逃入日本使館,之後輾轉流亡多國,在海外繼續推動立憲運動。

1900 年,滿清於八國聯軍之役中慘敗,讓慈禧太后也醒覺過來,急忙推動庚子新政,派遣官員出洋考察各國政制。1905 年,日本竟然在日俄戰爭中一舉打敗俄國,令清廷上下更多人深信立憲改革是國家富強的關鍵。到 1908 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先後離世,改革進程亦加快。翌年,全國各省陸續成立省級民意機構「諮議局」,士紳商賈皆有權投票。自此,立憲派人士就有一個合法、制度化的平台,組織政治活動,令其勢力急速擴張。

同年,在江蘇省諮議局議長張謇號召下,16 個省的諮議局代表成立國會請願同志會,開始多場請願運動,令清廷初步同意在 1913 年召開國會,但立憲派要求加快政制改革。1911 年 1 月,全國各地立憲派希望在國會請願同志會的基礎上,組建政黨。經過大約半年的籌組,草擬黨綱、黨規,各地立憲派聚首北京召開大會,宣告「憲友會」正式成立。透過諮議局網絡,憲友會差不多全國各省都有分部,亦是在晚清時期少數合法政黨之一。

憲友會之成立,象徵中國政黨政治開始萌芽。該會有龐大的組織架構,並有清晰的政治綱領,包括要尊重君主立憲政體、督促聯責內閣、整理行省政務、開發社會經濟、講求國民外交,以及提倡尚武教育。憲友會可算是當時的激進自由派;當時還有一個由保守派成立的「憲政實進會」,以欽選議員為主,主張政治改革要循序漸進,與憲友會對立;另外又有一個中間派政黨「辛亥俱樂部」,立場親憲政實進會。晚清末年,中國就此出現三個政黨鼎足而立的局面。

不過,立憲派的領袖梁啟超,因為仍被滿清通緝,並沒有加入憲友會,僅出任顧問一職。而另一位領袖張謇,則因為請願運動期間與其他立憲派意見不合,沒有參與其中。另外,憲友會其實亦滲有不少革命派分子,如黃炎培、郭忠清皆為同盟會成員。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義爆發,滿清倒台,也令君主立憲的名號失去號召力。憲友會未及發揮政黨角色,已經自行解散。後來,有黨員借此經驗,籌組其他政黨,如共和建設討論會、共和黨等。

不過,立憲的沒落,共和體制之確立,中國卻未有走向西方自由民主道路,而是先經歷國民黨獨裁訓政,然後在 1949 年,步入共產主義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