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管治權後:中共對高等院校的大整頓

A+A-
1971 年 5 月,北京大學的學生。 圖片來源:Vittoriano Rastelli/Corbis via Getty Images

5 月 30 日,香港英文媒體 Hong Kong Free Press 報道,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將分別重組政治科學部門。其實在 1952 年,中國共產黨取得對大陸的全面管治權兩年多後,就大規模調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把民國時代貼近西方的現代高等院校系統,改造成蘇維埃式高等教育體系。

公共管理學家陳輝曾經在學術期刊「當代中國研究」發表研究論文,探索當年中國共產黨整頓全國高等院校的過程。1948 年 7 月國共內戰尚未結束時,中共為爭取學界支持,已發表「關於爭取和改造知識分子及對新區學校教育的指示」,表明「原有學校要維持其存在」,「所謂要維持其存在,就是每到一處,要保護學校及各種文化設備,不要損壞」。不過文件同時提到要「逐步地加以必要的與可能的改良」,包括取消反動的政治課程和公民讀本。

1949 年 9 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政協)通過「共同綱領」,當中第 5 章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立國後,中央政府認為要「有計劃有步驟地改革舊的教育制度、教育內容和教學法」。到建國初期,多所高等院校已有零星院系調整。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的教育系併入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南京大學法學院邊政系被取消,社會學系併入政治系。

1950 年 6 月 1 日,時任教育部部長馬敘倫在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上明確指出:「我們要在統一的方針下,按照必要和可能,初步調整全國公私立高等學校或其某些院系,以便更好地配合國家建設的需要。」中共參照蘇維埃體系,對高教界「實行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例如各校招生人數、人事任命、課程設置皆屬政府的計劃管理範疇。各校推行「政治輔導員制度」,「主持大學生的政治學習及思想改造工作」。

同時,政府取消教會大學,並改造私立大學。私立的大夏大學和光華大學變成華東師範大學。到 1951 年底,全國 20 所教會大學,11 所被國有化成公立大學(最著名的有輔仁大學、燕京大學),另外 9 間維持私立,但由中國人自辦(例如齊魯大學)。不過,1952 年秋季,中央教育部提倡「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整頓和加強綜合大學的方針」,又開展連續兩年的全國院系大調整,全國私立大學都改為公立,而且都要有鮮明的定位和任務。

1956 年,北京一所大學的閱讀室。 圖片來源: Bettmann/Getty Images

1952 年院系未調整前,全國有 211 所高校,1953 年後總數僅為 182。同時,為了配合全國工業發展,中共大力催谷工學院;清華大學改為「多科性工業高等學校」,吞併了北京大學工學院和燕京大學工科。北京大學獲保留為綜合性大學,清華大學及燕京大學的文、理、法學院皆併入北京大學。工科、農林、師範、醫藥院校的數量,由從前的 108 所大幅度增加到 149 所,而綜合性院校就由從前的 51 所大減至 21 所。

至於人文社會科學,由於它的「資產階級性質」,遭到全面打壓。1952 和 53 年後,社會學和政治學基本上一度從中國絕跡。據說中國社會學之父費孝通曾當面向毛澤東諫言,哀求不要讓社會學斷子絕孫,「多少留一個種,留點苗苗」。據他回憶指,當時毛澤東態度十分決絕,「不能留,堅決斷子絕孫!」

而中國社會學開山始祖之一、南京大學的孫本文被迫去地理系教經濟地理,前金陵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柯象峰只能當外文系老師。費孝通雖後來派職中央民族學院副院長,但在 1957 年被打成「右派」,到 1980 年才得以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