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政治:各國如何利用糧食危機增加影響力

A+A-
圖片來源:Hendrik Schmidt/picture alliance via Getty Images

烏克蘭本來被喻為「歐洲穀倉」,是世界小麥出口大國。俄烏戰爭爆發後,俄軍砲火摧毀大量農田,又封鎖了黑海的出口港,令全球糧食供應大亂。世界糧農組織的食品價格指數在 3 月份一度突破 159,創歷史新高。各國出現嚴重通脹,食物短缺已在非洲造成饑荒,可是有國家卻利用這場糧食危機,試圖增加自身的地緣政治影響力。

根據英國「衛報」報道,直到今年 6 月初,有多達 2,200 萬公噸糧食因為俄羅斯侵略行動而滯留在烏克蘭的穀倉。未能清空糧倉,會加劇全球食物短缺,亦令烏國農民難以應付下一季的收成,糧食問題因而持續不斷。英國食品標準局公佈的一份報告指出,全國 4 分之 3 民眾正憂慮食品價格高昂的問題。在一些低收入國家,糧食危機會比英國來得嚴重;聯合國的統計顯示,全球至少 45 個低收入國家,超過 3 分 1 小麥進口是來自烏克蘭或者俄羅斯。

在戰爭爆發前,烏克蘭有大約 90% 的糧食出口途經黑海的海港。烏國雖力保黑海重要港口奧迪沙,但是海域卻被俄軍重重包圍,運糧船根本無法出港。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歐盟嘗試以公路、火車和河道駁船,協助烏克蘭把糧食送出國外,不過要運走 2,000 萬公噸糧食,即是要動用 1 萬艘駁船又或者 100 萬架貨車。與此同時,土耳其政府正與俄羅斯進行磋商,希望在黑海建立糧食出口走廊,由土耳其海軍協助護送糧船,但烏克蘭未被邀請到談判桌。

布宜諾斯艾利斯已成為其中一個生活成本最昂貴的拉美城市;攝於 6 月 10 日。 圖片來源:Tomas Cuesta/Getty Images

多國的糧食出口禁令,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根據「經濟學人」雜誌的報道,直到 5 月 25 日,全球至少 20 個國家實施不同程度的糧食出口令,例如印度就不允許小麥出口、馬來西亞則禁止了家禽。被禁止出口的糧食,相等於全球市場大約 10% 卡路里。物流學家 Sarah SchifflingNikolaos Valantasis Kanellos 把情況比喻為 COVID-19 早期的「疫苗民族主義」(vaccine nationalism),大國當時透過選擇性的疫苗出口,來增強自身的影響力。

在疫情期間,印度透過出口疫苗到不丹等南亞國家,來鞏固雙邊關係;中國就和美國在中南美洲推出疫苗計劃,來爭取國際支持。在 2022 年的俄烏戰爭中,人們都可以看到這一類糧食外交。印度收到孟加拉和埃及等國的要求,希望增產 150 萬噸小麥;中國表示會協助非洲加快開發農田,而歐盟也將開展其「糧食外交」(food diplomacy),重點協助中東、北非和巴爾幹緩解糧食危機。

除了爭奪糧食進出口外,各國亦圍繞著糧食短缺的責任誰屬進行論述戰。時任非洲聯盟主席、塞內加爾總統薩爾(Macky Sall)就把問題歸咎於西方對俄國的制裁措施,中國亦指責西方國家把糧食「武器化」(weaponising)。歐盟當然就把矛頭就指俄羅斯發動戰爭;西方媒體亦批評中國囤積糧食,令食物市場短缺,直到 2022 年中,中國就擁有全球儲備中的 69% 粟米、60% 白米和 51% 小麥,皆為歷史新高,而中國人口只佔全球不足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