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科學顯示:人們都揀錯了約會對象

A+A-
圖片來源:Ying Tang/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選擇結婚對象,可能是人生最重要的決定,但至今人們也很少為此求助於科學。在人際關係學中,要招募大量夫妻作研究,既困難又昂貴,大多只憑有限的數據分析。直至近年,科學家 Samantha Joel 嘗試以新方法預測夫妻關係成功的要素,得出有趣又令人沮喪的見解

Joel 不但招募一小撮夫婦,同時還結合已有研究資料,從而獲得更大規模的數據。她最終請來 85 位收集了人際關係數據的科學家,建立包含 43 項研究、共 11,196 對異性戀夫婦資料的數據庫,堪稱其領域史上最大型的研究。

所得數據包括:人口統計(年齡、教育、收入和種族)、外貌(研究對象在他人眼中的吸引力)、性喜好(每隔多久有性生活、喜愛方式)、興趣和嗜好、身心健康狀況、各種價值觀等。研究團隊更成為這類研究的先鋒,採用人工智能的機器學習系統,預測長期伴侶關係的幸福感。

然而,即使掌握更龐大的數據,結果卻發現像夫婦彼此的人口統計、偏好和價值觀等資料,幾乎無法用作預測二人能否在關係中獲得快樂。透過大數據分析,首先讓 Joel 明白「關係似乎確實難以預測」,而人工智能在這方面和人一樣毫無所知。

這並不表示此項研究沒有價值,因為它終於從科學角度,證實了另一個重要教訓:在競爭激烈的擇偶市場,人們大多根據特定的理想擇偶條件作篩選,並假設伴侶的某些特質會帶來快樂,但研究結果卻推翻了這個普遍觀念。

符合擇偶理想,就會有一段好關係嗎?

過去幾年,已有研究從交友網站上,整理出數以萬計單身人士的特徵和擇偶取向等大型數據。雖然科學家難以憑數據預測伴侶關係是否幸福,但最近一項研究顯示,人們在交友網站的擇偶取向和行為卻極容易掌握,就連某人通常花多久向另一特定對象發出交友邀請也能預計得到。

換句話說,數據無法告訴人們誰是「好」(帶來快樂)的伴侶,卻能預測人們「所需」的伴侶;不外乎是:高大(男性)、某些種族(儘管多數人從不承認)、富有、從事執法職業如律師或消防員(男性)、跟自己相似(例如姓名首字母相同的人,配對率會提高 11.3%)等。

意外的是,從約會網站大數據分析出的上述優勢,在 Joel 的研究中卻顯示全部(還包括宗教信仰和之前婚姻狀況)與長期關係的幸福感無關;高大和從事吃香行業的男性於擇偶市場上較受重視,但在 Joel 訪問的逾萬對夫婦中,沒證據表明配偶有這些特徵,在關係中會更快樂。

你應該問自己……

數據科學家兼「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Seth Stephens-Davidowitz,與 Joel 合著的 Don’t Trust Your Gut: Using Data to Get What You Really Want in Life 一書中談到,假設某人想知道自己在一段關係中能否獲得快樂,以下 3 個問題最有可能給他一點線索:

  1. 遇見對方之前,你是否對生活感到滿意?
  2. 遇見對方之前,你是否不受抑鬱困擾?
  3. 遇見對方之前,你的生活態度是否積極?

這些都是關乎個人的問題,與對象無尤。書中指出,對此類問題回答「是」的人,更可能從該段戀愛關係中得到幸福感;它比根據所有理想伴侶條件加起來所預測的,機率高出 4 倍。換言之:一個人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足,更有可能在配偶關係中也感快樂。

正如人們常說:「先懂得讓自己快樂,否則別指望其他人為自己帶來快樂。」這項研究結果,還為人們看待大數據分析帶來重要啟示:當人們由此獲得一個推翻傳統認知或陳腔濫調的發現,故然值得興奮;但當數據證實的是一些老生常談,人們 —— 尤其是數據科學家,也應接受。就像這次研究,其意義正在於一些普遍觀念,現今終能夠由新的科學方法作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