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亂之源:精英階層誤讀民意

A+A-
圖片來源:Michael M. Santiago/Getty Images

美國近年興起民粹主義,造就如經常譴責「自由精英」的杜林普,或批評頂尖經濟精英的桑德斯等人,反映左右兩派支持者,皆認為精英主宰政治生活;要探討美國民主出了甚麼問題,先要了解精英的想法。政治學家 Joshua Kertzer 和 Jonathan Renshon 最近就在「政治學年度評論」談及新興的「精英實驗」,揭示精英們往往不知道民眾要甚麼

所謂精英實驗,是政治學家打破傳統,以傳記、回憶錄和行為觀察等較間接形式,結合多用於公眾的意見調查和社會實驗,從而更深入探討精英決策。至於何謂「精英」,主要循職權、社會經濟地位,以及專業知識和經驗三方面考慮。當中定義有所重叠,少不免出現如抨擊精英的人本身也屬精英階層,或民粹主義一些矛盾的政治論述。政治學家視此混亂為「不同政治品牌」的精英之爭。

實驗有助了解精英們在決策時的一些規律。Kertzer 指:「多數民主國家強調決策者需聽取民意,但他們實際上常被誤導或誤讀公眾的想法。」例如他們常低估公眾對全球暖化問題的關注和確信程度;又或假設公眾較傾向外交孤立主義,與實際民意相反。

另外,不少問責制和民主理論也主張精英需回應民意。曾有研究對此進行測試,例如要求以色列民選議員應對一場國家安全危機,並隨機發放公眾是否贊成對外開戰的信息。當獲悉公眾支持時,他們更願意採取強硬手段。惟他們所理解的公眾意見,有可能出現偏差。

政治學家就提出不同機制,解釋精英誤判或誤讀民意的原因,其中涉及他們接觸選民的媒介類別。不論是透過社交媒體、信件或來電數目判斷,通常處於問題一方的人,比另一方更能動員,因此精英們也較多聽到其中一方的聲音,無法反映實際民意分佈。

媒體報道新聞的手法亦有關係,他們通常會先後報道正、反兩面來引起輿論,這種對等的呈現方式,令即使有 8 成人站在一邊,資訊接受者也會以為兩方支持度相若,甚至開始高估少數一方的支持度。Renson 解釋:「以美國槍械管制為例,公眾比執政者所想的更傾向收緊管制。倡議組織曾要求改變向華府反映的方式,以免民意被誤讀。」

若被糾正對民意的認知,精英們會否調整政策?不同精英當然有不同反應,Kertzer 解釋:「有針對美國總統的研究顯示,這因應美國總統有多相信施政需要民眾支持而相異。領導層也會認為自己可以影響公眾輿論。」

然而,研究發現在有關戰爭與和平的議題上,精英和公眾的看法卻意外一致。Renson 指:「例如以色列議會成員和公民都明白,民主國家在處理國家安全危機時的效率,比不上威權國家。雖然研究發現精英們很多時誤解民意,但也顯示在戰爭與和平等議題上,雙方仍能以相對一致的方式思考。」

Kertzer 總結過去 10 年大量研究,認為關鍵是精英並不比一般公民更能排除偏見的影響。「我們承認政治精英對民主運作的重要性,故知道如何修正其決策方式,將大大改善整個決策過程。」

Renshon 認為,當談及糾正誤解時,幾乎都是針對普羅大眾,例如對社交媒體訊息核查事實,卻未用於政治精英的相應措施。「政治學家仍在努力識別這些誤解,但下一階段,將考慮如何修正政治精英的偏見。」

新書推介

「從前,遇上 100% 的香港」

歷史的靈光一閃
如何迸發香港複雜而多重的可能性?

2020 年 CUP 出版首度在香港出版的繪本畫作「從前,有個香港」(This is Hong Kong),重現 1960 年代初捷克旅行畫家 Miroslav Šašek 眼中 100% 的絢爛香港。所謂的 100% 不是一個圓滿的盡頭,中間可能藏著各取所需、各執一詞的 100%,香港亦是這樣碰撞而生的。這書想捕捉的,就是歷史靈光一閃碰撞的瞬間,並把各人眼中的 100% 展開:

九龍市區的發展和規劃,原來受惠於葡萄牙人?
在越南史家眼中,香港曾經是越南趙朝一部分?
香港接受過美國經濟援助興建村落?

最後,香港在自己的歷史上留下怎樣的足印?我們眼中的香港是不是 100% 的香港?就讓這本書補上我們沒有遇上的香港。

編著:CUP 媒體
書名:從前,遇上 100% 的香港
插畫:麥東記
售價:港幣 148 元
ISBN:978-988-79700-6-4

CUP 出版 @ 香港書展 2022

不論是寫還是讀,文字能抒發人的心情,也能紀錄時代掠影,在今個夏天尋書香,就是我們能捕捉的小小歡悅。CUP 媒體準備了多本好書待讀者發掘,更有精美周邊產品,不容錯過!

  • 7 月 20 至 26 日(星期三至星期二)
  • 灣仔會展 1B-E31 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