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課程:校規的社教化和規訓作用

A+A-
圖片來源:POP-THAILAND/Shutterstock

相信很多讀者在中學時期都有過犯校規、被老師「捉儀容」,大家當時又有沒有想過要推翻校規?7 月 19 日,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中五男生林澤駿就在社交媒體表示,已向平機會投訴學校不允許男同學留長髮,涉嫌違反「性別歧視條例」,並稱投訴獲接納,希望藉此推動學校廢除男生「髮禁」。現時亦已有不少教育社會學研究,分析校規對個人成長,以至社會的作用。

法國理論大師傅柯(Michel Foucault)認為,權力不單單體現在各種武力的脅迫手段(acts of coercion),更流入我們習以為常的知識和論述(discourse)當中。他提出「真理體制」(truth regimes)的概念,意指一連串把知識辨別成科學和權威引證之「真理」的機關。學校作為一個傳播和生產知識的地方,是「真理體制」的一道重要支柱,學生會學習判別「對與錯」,發展出個人志向和價值觀,支撐整個國家、經濟和文化體。

學校不單單會通過預先設計好的課程和考試,來向學生傳達特定的社會規範和價值,也會透過一些「隱性課程」(Hidden curriculum)達成社教化目的。「隱性課程」泛指一些非正式、未有明文規定的學習經歷,可以是日常的師生互動、班際活動、班房規則等等。這些隱性課程同樣會影響學生的世界觀,其中也涉及規訓力量(disciplinary power),透過把學生放置入一套權力關係網,模塑出學生的個人品行,讓他們適應社會秩序,將來過務實的人生。

校規就是隱性課程的例子。瑞典林雪坪大學的教育學教授 Robert Thornberg 就把校規分為以下五大類別,各自發揮社教化作用。

  1. 「關係性規則」(relational rules):引導學生與人相處時該如何表現,例如要尊重師長、同學間互相尊重、不能講粗口等。
  2. 「組織性規則」(structuring rules):管理學校活動和空間,例如要保持課室清潔、校園內不准喧嘩等。
  3. 「保護性規則」(protecting rules):保障學生的健康和安全,遠離危險,例如不能在走廊奔跑。
  4. 「個人性規則」(personal rules):著重要求學生自我反思,對自身行為負責,例如要學生注重儀容、不要說謊、盡力做好自己。
  5. 「禮儀性規則」(etiquette rules):展現和傳遞社會及學校的一些傳統,例如天主教學校可能要求學生早上或者飯前祈禱。

這些規則不單在平常日子發揮隱性社教作用,有研究就指出,在學生運動期間,校規有可能會成為控制工具,例如保持課室清潔,會成為折除標語的理據、校園內不准喧嘩也能用以禁止學生叫喊口號。不過,近年更多教育社會學家認為,校園不只是一面反映社會關係的鏡子,學生和老師皆可有其自主空間,由下而上推動改變。過去已有不少師生積極投入社會變革的例子,近年西方也愈來愈關注有校規可能違犯人權(例如學生被剝奪活動、發言、身體自由),更多人組織起來,為兒童權利發聲。

新書推介

「從前,遇上 100% 的香港」

歷史的靈光一閃
如何迸發香港複雜而多重的可能性?

2020 年 CUP 出版首度在香港出版的繪本畫作「從前,有個香港」(This is Hong Kong),重現 1960 年代初捷克旅行畫家 Miroslav ?a?ek 眼中 100% 的絢爛香港。所謂的 100% 不是一個圓滿的盡頭,中間可能藏著各取所需、各執一詞的 100%,香港亦是這樣碰撞而生的。這書想捕捉的,就是歷史靈光一閃碰撞的瞬間,並把各人眼中的 100% 展開:

九龍市區的發展和規劃,原來受惠於葡萄牙人?
在越南史家眼中,香港曾經是越南趙朝一部分?
香港接受過美國經濟援助興建村落?

最後,香港在自己的歷史上留下怎樣的足印?我們眼中的香港是不是 100% 的香港?就讓這本書補上我們沒有遇上的香港。

編著:CUP 媒體
書名:從前,遇上 100% 的香港
插畫:麥東記
售價:港幣 148 元
ISBN:978-988-79700-6-4

CUP 出版 @ 香港書展 2022

不論是寫還是讀,文字能抒發人的心情,也能紀錄時代掠影,在今個夏天尋書香,就是我們能捕捉的小小歡悅。CUP 媒體準備了多本好書待讀者發掘,更有精美周邊產品,不容錯過!

  • 7 月 20 至 26 日(星期三至星期二)
  • 灣仔會展 1B-E31 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