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公園飼養的大熊貓安安昨日逝世,終年 35 歲,相當於人類的 105 歲,創下人工飼養最長壽雄性大熊貓紀錄,只比雌性紀錄短 3 年。人們花了極大心力和金錢去保育現代大熊貓,才成功讓牠們從瀕危變回易危,但大熊貓及其先祖一路走來,還是試過藉演化適應生存環境,其中在進化壓力下產生變化的偽拇指,就是食竹時不可或缺的幫手。
觀看大熊貓的掌骨,會發現看似長有 6 根手指,但最粗短的一根骨,其實是名為橈端種子骨(radial sesamoid)的偽拇指。在大熊貓的漫長演化史中,從未長出對生拇指(opposable thumb),而是從腕骨演化出類似拇指的手指,以助屬於食肉目的大熊貓改為完全以竹子為食。
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古脊椎動物學策展人、古生物學家王曉明博士指,竹是亞熱帶叢林中常見但營養價值低的植物。「竹林深處的大熊貓原先以肉類、漿果為食,後來漸漸食竹。」而且大熊貓遺傳自其食肉祖先的短消化道等生理條件,不適合消化植物,每日便可能要進食多達 45 公斤的竹,以數量彌補營養質素。
要進食大量竹子,先要捉緊每支竹。王表示:「緊緊握住竹莖,將之壓碎成一口的大小,可能是適應食用大量竹最關鍵的方式。牠(熊貓)的拇指不如我們的好,不能用來製作工具或做複雜動作,但這簡單明瞭的『大拇指』抓得住竹子。」由於缺乏大熊貓的手掌化石,起源相對難考。據報以往研究只將其偽拇指歷史追溯至大約 15 萬年前。但今年 6 月王及其同事發表於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的研究,就指出大熊貓的祖先已使用偽拇指數百萬年。
既然今天大熊貓的假拇指結構簡單,那其祖先的假拇指構造理應更加不發達。研究團隊發現,中國雲南省水塘壩中新世晚期遺址出土的始熊貓屬(Ailurarctos)假拇指化石,相比現代大熊貓的鉤狀偽拇指更長、末端更直。研究解釋,偽拇指往後未有增長,是因為始熊貓屬以蹠行姿勢走動,掌部要接觸地面,若橈端種子骨拉長,長途蹠行便無可避免要受損,破壞其外面承重、裡面抓握的雙重功能。參與研究的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人類進化與社會變革學院教授 Denise Su 指:「5、6 百萬年足夠讓大熊貓長出更長的假拇指,但似乎行走和承受自身重量的演化壓力,使『拇指』短而合用,又不會太妨礙牠們。」
王解釋:「大熊貓的假拇指須兼顧走路和嚼食。雙重功能限制了『拇指』可以變得多大。」王及同事認為,現代熊貓較短的假拇指,就是掌握竹子以及行走之間的折衷演化結果。如果突起的骨長得太大,隨時變成恆久痛刺。偽拇指的鉤狀尖端,就讓牠們得以抓住竹子,又適合承受蹠行的重量。「大熊貓從食肉的祖先演化至純粹食竹,必須克服許多障礙。腕骨上的『拇指』,可能是克服這些障礙最驚人的發展。」
新書推介
「從前,遇上 100% 的香港」
歷史的靈光一閃
如何迸發香港複雜而多重的可能性?
2020 年 CUP 出版首度在香港出版的繪本畫作「從前,有個香港」(This is Hong Kong),重現 1960 年代初捷克旅行畫家 Miroslav Šašek 眼中 100% 的絢爛香港。所謂的 100% 不是一個圓滿的盡頭,中間可能藏著各取所需、各執一詞的 100%,香港亦是這樣碰撞而生的。這書想捕捉的,就是歷史靈光一閃碰撞的瞬間,並把各人眼中的 100% 展開:
九龍市區的發展和規劃,原來受惠於葡萄牙人?
在越南史家眼中,香港曾經是越南趙朝一部分?
香港接受過美國經濟援助興建村落?
最後,香港在自己的歷史上留下怎樣的足印?我們眼中的香港是不是 100% 的香港?就讓這本書補上我們沒有遇上的香港。
編著:CUP 媒體
書名:從前,遇上 100% 的香港
插畫:麥東記
售價:港幣 148 元
ISBN:978-988-79700-6-4
CUP 出版 @ 香港書展 2022
不論是寫還是讀,文字能抒發人的心情,也能紀錄時代掠影,在今個夏天尋書香,就是我們能捕捉的小小歡悅。CUP 媒體準備了多本好書待讀者發掘,更有精美周邊產品,不容錯過!
- 7 月 20 至 26 日(星期三至星期二)
- 灣仔會展 1B-E31 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