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若遠:「消失的劫機者」—— 對未知的執迷

A+A-
紀錄片「消失的劫機者」劇照。

從來懸案系列都是觀眾嚮往的劇目,因為未知之謎永遠受歡迎,正如 YouTube 頻道上的「01 檔案」和「X 調查」,也是大家常常追捧的熱門話題。當然,有些案件比較本土,在當地才相對知名,過去香港也有不少。但要是一個案件的傳奇性增加,以及有共通趣味時,就會形成國際追捧的話題,歷久不衰。就如英國的開膛手傑克(Jack the Ripper)和美國的黃道十二宮殺手(Zodiac Killer),雖然都是以殺人為主,但也成為了流行文化符號。

1971 年 11 月 24 日,一名穿著黑色西裝、黑領呔、戴著墨鏡的中年男子,登上一架西北航空 305 號班機,從波特蘭國際機場飛往西雅圖。在起飛後,男子把空姐叫住並遞上紙條,表示其行李箱中有炸彈,要求航空公司為他準備 20 萬美元的小鈔及 4 套降落傘,在停西雅圖機場時,把鈔票和降落傘送上飛機。

在鈔票和降落傘送上飛機後,男子釋放了機上乘客,卻扣留著機組人員,繼續飛行。他選擇要 4 套降落傘是想誤導警方,他以機組人員作人質,讓警方不敢給他功能不完善的降落傘。然後,男子要求所有機組人員進入駕駛艙,不許出來。最後,他穿上降落傘,帶著贖金,打開機尾艙門,在黑夜風雨中跳了下去,從此消失無踪。

D.B. Cooper 的當紅程度,在各個領域中均有出現。除了獨立改編成電影外,他的元素更經常融入各種主流文化中。例如多年前的著名美劇「逃」(Prison Break)中,主角發現被困在監獄中的一個犯人,其實際身份就是 D.B. Cooper;Marvel 中也有用上 D.B. Cooper 的身份,說他在跳傘後進入了另一宇宙,成為 Marvel 角色中的一員。

因此,直接改編不算是最成功的文化圖騰,真正的懸案文化,是能夠成為其他流行文化,以另一種角色現身,或成為劇情的支撐點。由此可見 D.B. Cooper 的影響力之深。

Netflix 亦推出了紀錄片「消失的劫機者」(D.B. Cooper: Where are You?!),講述一眾在網絡上尋找 D.B. Cooper 真正身份的業餘調查者,如何窮追不捨某些嫌疑人的故事。

當中特別討論到在眾多未破懸案中,為甚麼 D.B. Cooper 吸引著大家。有一名調查員說出了一個很好的見解,就是 D.B. Cooper 本身存在所有占士邦元素:穿著大方得體的西裝、喝著馬天尼,縱然犯罪,亦見斯文,沒有使用暴力。最後,他憑著其跳傘技術及勇氣,消失於黑夜之中,完美執行了任務,簡直就是一個占士邦電影的開場,其迷人之處就在於此。

同時,有人用時代去分析。美國 70 年代,有許多人因銀行體系及經濟低迷而失業。因此,對於制度不滿的人極多。大家認為受控於經濟大環境的引力之下,令人無法有甚麼作為,而 D.B. Cooper 不但突破了警方和航空體系,打倒代表權威的制度,更親自用肉身挑戰地心吸力,在風雨黑夜之中跳傘消失。既沒被找到,也沒有被證實死亡,最終成為一個挑戰體制的神話符號。

當年電視台作街頭訪問時,更有人認為 D.B. Cooper 是個勤奮工作者,用自己的學識和能力,賺取自己應得的酬金。可見 D.B. Cooper 成了現代羅賓漢般的傳奇人物。

這個紀錄片的重心除了是 D.B. Cooper 外,還有苦苦花上 20、30 年去追尋他的人。片中刻劃了他們如何執迷於他們所相信的嫌疑對象,因而陷入了一種偏執的迷思裡。因為個人認定了某人就是 D.B. Cooper,於是用各種方法去印證。往後開始偏聽偏視,任何有助支撐其理論的證據,都被接納然後放大發表,而不符其理論的,就盡量隱藏,造成一個認知的錯誤。

而有人在追查中,甚至認定有 4 個嫌疑人就是 D.B. Cooper。因為他們每個人去獨立研究的話,都有充足證據,但當事人回心一想,要是 4 個都堅實地是 D.B. Cooper,那就肯定最起碼有其中 3 個是錯誤的,因為不可能 4 個都是。這時他才發現,自己原來已陷入了這種瘋狂的執迷。

如果你是那種非要得到答案的人,在看畢這套紀錄片後,恐怕只會讓你更心癢癢。因為到最後,它並沒有增加到對某一個嫌疑犯的肯定,反而增加了各種可能性的聯想,讓你糾纏上一段長時間。但這個不正是我們喜歡懸案的原因嗎?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思考是危險的開始,創作乃囹圄之門票。只因吞過紅藥丸,從此走上殺頭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