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總罷工:政府、工會和工黨的困局

A+A-
1926 年 5 月 10 日,工人們在英國各地示威。 圖片來源: Topical Press Agency/Getty Images

英國史上曾出現多次大罷工,像 1926 年由工會聯盟(TUC)發起的 9 日大罷工,涉及煤礦、鐵路和鋼鐵等重工業,高峰期約 300 萬工會成員參與;還有 1978 至 1979 年間由煤礦工人發起的「不滿之冬」連串罷工行動。近日,鐵路、海事和運輸工人全國聯盟(RMT)主席 Mick Lynch 揚言,假如首相候選人卓慧思(Liz Truss)於 9 月初勝出選舉,進一步削弱工會勢力,將不排除組織更大規模的總罷工(general strike)。

英國的總罷工須由工會代表大會召集,獲至少 40% 成員投票贊成才得以生效。今年 6 月,鐵路工會與英國政府就通脹、薪酬和工時等問題談判失敗,發起 3 日大罷工。卓慧思與競選團隊承諾,一旦其當選首相,將於就職 30 日內就反罷工立法,確保重要基礎設施於罷工期間維持最低服務水平,並把通過總罷工的票數門檻提高至 50%。

現時最有能力發起總罷工的是工會聯盟,秘書長 Frances O’Grady 形容上述動議「從根本上打擊英國的基本自由」,剝奪工人就勞資糾紛採取罷工行動的權利;而工會一方面難以迫使成員於罷工期間工作,或需付出高昂成本與各行業協商,以確保維持最低服務水平,否則將可能面臨來自資方的法律挑戰。

對現屆政府而言,如接任首相於短期內即推動新法案,將分散面對其他挑戰的注意力,包括留住於 2019 年大選轉投保守黨的選民,或解決能源價格急漲等問題,結果可能是弊多於利。而為了維持重要基礎設施的最低服務水平,資方需按工會成員的工作日數支付工資,亦可能延長薪酬與工時等相關談判。

政府立法限制工會權力,可能會令工黨陷入兩難:如不支持立法,或會被保守黨描繪為「好鬥的工會貴族」,而非站在受困於停擺的基層大眾一方;如不反對立法 —— 更不用說同意新的措施 —— 又可能被工會視為背叛,失去其資金支持。

6 月的鐵路大罷工期間,曾效力英國運輸員工協會(TSSA)的工黨影子交通部長 Sam Tarry,於倫敦加入了 RMT 的糾察線(picket line)—— 提供有限的交通服務,藉此爭取談判籌碼,結果被工黨前排議員以「未經授權於媒體露面」為由革職,更遭黨魁 Keir Starmer 指責是「私自草率制定政策」。Tarry 則反駁 Starmer 已放棄工黨的政策方針,忽略鐵路的公有權。工黨內鬥和分歧愈趨激烈,黨內左翼人士預測,假如更多如醫務和教學等「具同情心」的工人加入,Starmer「遠離糾察線」的政策或將受到嚴峻考驗。

英國近年的工業行動,規模與影響力大不如前,例如 1979 年的「不滿之冬」罷工,總計損失了 2,900 萬個工作日,至大流行前下降至每年約 27 萬。然而,隨著生活成本上漲,預計更多行業會加入罷工行列,工業行動將再次成為一大政治議題,為政府和反對派帶來嚴峻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