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英國保守黨領袖選舉的悶局

A+A-
圖片來源:Carl Court/Getty Images

保守黨兩名候選人,卓慧思勝算幾定,然而保守黨下一關,就是兩年後面對大選。根據初步民意調查,選民對兩個候選人都不滿意,反而傾向於票選工黨領袖施紀賢(Sir Keir Starmer)。

卓慧思的搶先減稅刺激消費政策,只有 17% 的選民領情。反而辛偉誠堅持先壓抑通脹再減稅,有 64% 民意認為,理財較為合理。

施紀賢本人長期是致力於改善人權的律師,因為在加勒比海等多處幫忙被判死刑的囚犯,獲皇室封為爵士。

他的代表作,是 20 年前參與反麥當勞社會運動,指麥當勞此一美國跨國食品工業,破壞環境、剝削勞工、提供的食物高卡路里而製造癡肥、廣告對兒童洗腦等等。時間證明,施紀賢雖然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他對麥當勞代表的全球化的指責,也沒有全錯。

施紀賢長期呼籲社會公義,遵守工黨長期促進財富平均分配的原則。他年輕時是馬克思主義者。近年雖然在意識形態方面沒有太激烈的言論,一旦做了首相,加稅在所難免。

英國鐵路罷工當前,又冒起了一位總工會林奇。工會不滿通貨膨脹,鐵路工人加薪幅度追不上消費力。工黨被迫再次對工會靠攏,但如果被工會騎劫,大量的鐵路罷工又會引起民憤,妨礙施紀賢的勝算。

保守黨下屆勝利唯一的希望,很吊詭地,只能寄望與工會對全國交通運輸的破壞。只要民意對工會反感,工黨的處境就很尷尬。

許多選民冷靜下來,又覺得還是約翰遜比較好。有 28% 的民意,認為約翰遜還是最適合的首相。彷彿違例開食物派對,此時已經由公眾的記憶中消退。

約翰遜的如意算盤,是冷眼旁觀,兩個候選人任何一個勝出,他估計自己兩年後回朝領導保守黨再勝的機會更大。

保守黨和工黨都沒有第一流的人才,只能靠對年輕選民的親和力形象。但親和力不等同於是國的實力,尤其當英國處於國際險惡的環境,包括台灣一旦有事,身為美國的朋友和北約會員,英國是否積極出兵。

有英國的知識界朋友,對於佩洛西訪問台灣,只是隱約地聽聞。他以為中國對台灣發射飛彈,已經開始了一場「侵略戰爭」。我告訴他來龍去脈,戰爭尚未發生,他很好奇地聆聽。台灣與中國的歷史淵源,從來更被聽說過。

但在網絡世界,台灣一向是被忽略的區域。局勢突然升溫,英美民間對於這個島全無背景知識。無論哪一個入主唐寧街,都不可能同時成為中國問題專家。這一切,都只能留給大西洋兩岸的深層政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