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向來被視作人類生存的威脅,不但常見於科幻創作,Google 前工程師更提出 AI 已擁有意識的駭人說法。但有學者卻警惕,中美爭相研發的量子電腦才是人類最大威脅,運算能力不但遠勝今日電腦,足以瞬間破解今日任何加密內容,更能夠使 AI 變得全能,必須在研發階段進行規管,否則後患無窮。
史丹福大學訪問學者 Mauritz Kop 與「外交政策」雜誌專欄作家 Vivek Wadhwa 提出,目前 AI 最常見的應用層面,是處理大數據、協助政府與企業監控、審查社交媒體、進行深度偽造、指揮戰場的殺人機器,但始終無法單獨完成簡單的日常任務,譬如自動駕駛始終難於應付突發情況,反映 AI 發展水平仍未達到科技公司的最初承諾。
相比起表現仍然粗魯笨拙的 AI,人類當前的主要威脅其實來自對 AI 缺乏監管,以致 Google 和 Facebook 等科技企業的 AI 可充當法官和陪審團,不分青紅皂白,打壓網絡異見。假如這種不受監管的情況持續,他日 AI 再結合量子電腦的超高速運算能力,將可能對社會秩序及數據安全構成更嚴重的破壞。
甚麼是量子電腦?
目前,任何建基於半導體的電腦,所有資訊都是以 0 與 1 兩個數字組成,以位元(Bit)為記憶單位,這就是「數碼技術」(Digital Technology)一詞的由來。量子電腦卻利用量子位元(Qubit)運算,有別於每個位元只能夠是 0 或 1,一個量子位元可同時是 0 與 1,意味著兩個量子位元便可組成 1-0、1-1、0-1、0-0 等組合,令量子電腦處理的數據量倍增。
儘管有關技術尚在起步階段,但他日誰先發明量子電腦,將可以憑藉極速處理海量數據的能力,壓倒今日任何電腦系統,可望對天氣預報、財務分析、物流規劃、藥品研究等方面有貢獻。有科研機構就實驗以量子感應器,偵測和量度地球磁場訊號;有荷蘭研究人員利用 3 個小型量子處理器,可瞬間傳送量子位元,雖然目前未知實際用途,但實驗似乎向世人預告,一個比光纖網速更快的量子互聯網雛型將出現。
不過,量子電腦亦同時別具破壞力,可瞬間破解傳統電腦的任何加密資訊。目前傳統電腦要用數個月時間,才能建立成熟的機器學習模型,知名人工智能實驗室 OpenAI 的文字生成模型 GPT-3,當中就包含多達 1,750 億個參數;一旦量子電腦與 AI 技術結合,AI 深度學習速度必定急增,機器學習模型可輕鬆達到數萬億個參數,令 AI 變得更加聰明、更全能,意味著量子電腦很可能是 AI 突破技術瓶頸的關鍵。
中國量子電腦技術領先國際?
基於量子電腦背後的龐大潛能,其開發大多納入國防及其他政府計劃,研究進度相對機密。不少消息指出,中國、法國、俄羅斯、德國、荷蘭、美國、加拿大、印度都在研發量子電腦;美國的 IBM、Google、Intel、Microsoft,還有初創企業、國防部承包商及大學都在互相競爭。
根據目前公開的消息,中國在數項量子電腦技術上正在領先全球,如量子網絡及量子處理器,中國亦先後興建兩部全球最先進的實驗量子電腦。美國拜登政府似乎意識到輸掉量子電腦競賽的風險,5 月就發佈兩項總統指令:先將國家量子倡議諮詢委員會(National Quantum Initiative)置於白宮架構之下;其次是要求各部門確保美國的量子電腦技術領先全球,同時要減低其帶來的風險。
人類在 AI 研發期間,沒有及早建立監管制度,以致現今 AI 威脅到社會秩序及網絡自由;假如人類不汲取教訓,不及早在量子電腦研發階段,預先就其技術發展及應用制定規則,量子電腦將可能獨斷獨行,為社會帶來更大禍患。去年,量子科學界已發出緊急呼籲,叫國際社會著手解決這些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