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狀元學生不去當醫生,難道都去當官嗎?

A+A-
2022 年 4 月 22 日,香港中學文憑試開考,考生在試場内應試。 圖片來源:Jerome Favre/EPA/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香港每年 DSE 成績最好的學生都首選讀醫,漸漸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引起輿論的關注,甚或批評。這不僅顯示香港人才的出路太少,甚至人才本身的眼光也太淺。

但凡有學生說,學醫是為了回饋社會,就有人反唇相譏,指他們只是想當「月球人」、「星球人」。

說實在,香港最好的人才都去當醫生,實屬幸甚,難道還幻想在這種文化環境裡,也能爆出一個馬斯克,帶領全人類飛向火星嗎?最好的人才都去當醫生,從來不是問題;最好的人才都去當官,或者最好的醫生也做了官,那才是問題的開始。

中國文化講究「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似乎最重視「教育」或者「讀書」,但中國的讀書人受教育,不是像牛頓、哈雷那樣,加入甚麼皇家學會自己做學問,而是為了做官。

當官發財,是中國絕大多數讀書人真正的人生目標,雖然表面上包裝為「忠君報國死社稷」這番說辭,與香港高官拿著高於美國總統的年薪,也口稱自己服務社會,其實分別不大;而狀元學生說他們當醫生回饋社會,即使目標是星球人,至少有一部分是可以兌現。

當官發財本來也無可厚非,但是中國社會的金字塔結構,先天有一個嚴重的缺陷,就是底層人口雖然龐大,但是經濟非常落後。可供榨取的資源有限,王朝統治又一向打壓商業發展,也就是說,民間的油水本來就不充足。民間的出路極少,如果不做官,或者廉吏也混不上,淪為草民、蟻民、屁民,荒年來臨時,餓死便是大概率事件。

好笑的是,為了加固專制統治,只要愈多的人依附權力,政權就愈穩固,最好是壟斷所有資源和人才。像唐太宗讚嘆科舉考試使「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一面是依附權力和吃皇糧的人,不斷增加;另一面是拼命壓榨民間本來就少得可憐的資源,竭澤而漁直至民間枯竭,於是一代一代王朝推到重來,形成一個永遠也不破的怪圈。

這種政治文化,目的是極大限制民間的出路和選擇,也就是自由,普通人要擺脫被壓榨的命運,只有接近權力這一條路可走,無論是參加科舉考試做官,或者買一個小吏的職位,甚至自閹當太監。

譬如明末的李自成,眾所周知他是一個驛站的頭目,身份大約是今日一所郵局局長,結果由於朝廷縮減公務員職位,起初減薪,後來索性停薪,於是他加入了造反的叛軍。諷刺的是,他這個中下層公務員的職位,其實是問同鄉借錢買來的,收不到薪水,還不起債,就只好如此囉。

如果李自成生存的社會,允許他把郵局經營成一個方便當地的送貨服務公司,甚至是一個小型的美團,後來的大劫難還會發生嗎?但李自成這樣的角色,與明朝這樣的專制社會,顯然是天生一對,注定的。

以星球醫生為目標,有甚麼錯呢?至少是市場的反映。雖然我曾聽一位醫生開玩笑,醫生這一行,並不需要很聰明的人才,言下之意,香港最好的學生都去學醫,有一點點大材小用;但無論如何,也是要自己憑本領,自己拿起手術刀去掙錢,「星球」這件事,不大可能坐在冷氣房裡,讓護士去打針,寫報告就能發生。

相比之下,「高薪養廉」這四個字的問題大多了。大多數「公僕」真的是本著服務社會的精神,還是這份工作既不需要高智商,也不需要創意,甚至不需要有特別技能,只要為壯大這個權力系統而「奮鬥終身」—— 退休之後還有長俸,中國的「幹部」還有專門的醫療服務。無論如何,這都是一筆很划算的買賣。

譬如目前香港環保署招聘環保大使,毋須大學畢業,月薪 21,525 港元起。如果這份工作是為了研究過去 2 年多來的口罩去了哪裡,倒也有點意義。又譬如民青局招青年經理,月薪也出到 6 萬港元以上,幾乎和公立醫院年輕的醫生看齊了;至於甚麼高級行政經理,月薪則有 76,380 港元,我以自己的小肚雞腸猜想,他們的主要工作怕不是叫人打字、影印,訂文華的下午茶。

但香港畢竟算是一個富裕的社會,最近陝西榆林一對經營菜檔的夫婦,被檢出 5 公斤菜「不合格」,罰款 6 萬元人民幣 —— 對這種政府而言,竭澤而漁的本能,是控制不住的。

年輕人沒有出路嗎?不要緊,政府向他們敞開大門,愈多人吃皇糧,管治愈安定,自隋朝開創科舉以來,所有的統治者都是這樣想。正如當今中國的公務員考試,錄取率已經低到 1.6%,已遠超明朝科舉考試的 4% 至 11% 的數字,但是能吃上皇糧,即使地位卑微,如那些在上海入屋消殺的「大白」,也比每日張著嘴,驗核酸的屁民好呀。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