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信仰和宗教思想分野 —— 新興宗教與邪教在冒起嗎?

A+A-
東京淺草寺。 圖片來源:Carl Court/Getty Images

在神社、寺廟遍佈的日本,一個人同時參拜寺廟和神社的情況並不罕見;何況人人都能參與神社祭典,而大多數日本葬禮則是佛教儀式。然而,「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資深撰稿人 Alex K.T. Martin 指,許多日本人其實不認為自己有「宗教」信仰。現今日本人生活各方面仍受各種宗教傳統儀式影響,但西方角度理解的「宗教」,在日本人看來卻是另一回事。

日本統計數理研究所每 5 年進行一次日本國民性格調查。最近一次調查是 2018 年,宗教部分中只有 26% 受訪者表示自己有宗教信仰,其餘 74% 受訪者皆否認。然而同一調查中,另一條關於「是否認為擁有『宗教思想』(宗教心)很重要」的問題,卻有 57% 人選擇「是」,只有 24% 選擇「否」。「信仰宗教」與「擁有宗教思想」概念似乎十分相近,但日本人對兩者卻有不同取態。 宗教研究學者、東京大學教授堀江宗正強調,日本並非他人通常以為的不信教,「他們只是不把它描述為『宗教』」。

堀江指日本「宗教」的概念,歷史相當短,是在 19 世紀明治初期,自佛教術語中借用英文 religion 的翻譯。而在明治憲法中,天皇乃神道及國家的化身,神道實際上「被視為國民對天皇的義務,而非宗教」。這一概念與日本帝國的國家神道意識形態相關,強調神道是古老的泛靈信仰和習俗,並非宗教;由於敬奉神道是一種愛國行為,法律上也就沒有任何干預他人宗教自由的問題。

博多祇園山笠祭。日本祭典有著神道教本質,是宗教深深植根人們生活的例子。 圖片來源:The Asahi Shimbun via Getty Images

二戰後,駐日盟軍總司令部發佈神道指令,廢除國家對神道教的支持,加上日本在 1951 年制定「宗教法人法」,賦予宗教法定組織資格,定義這些團體「主要目的是傳播宗教教義、舉行儀式活動以及教育和培養信徒」。堀江指,一般日本人對上述的宗教團體定義十分陌生,因為他們本身並不特別認同任何宗教或教派。他解釋,每年的神道儀式及佛教葬禮相關的民間信仰,已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實踐,所以不會被當成宗教,而是尋常在地之事。

日本記者兼京都正覺寺主持鵜飼秀德的見解,或者解釋了日本人對「信仰宗教」及「擁有宗教思想」的微妙分別。他稱日本人是世上最虔誠的人,「盂蘭盆節假期期間,列車滿員、交通甚為擠擁,人們成群返鄉;京都的祇園祭滿是參加祭典的人,別忘記日本祭典具宗教本質」。而人們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宗教信仰,「那是因為宗教在他們的生活中深深植根」。

西方「宗教」觀念未必能詮釋日本人的信仰意識,同時「宗教」一詞,在部分人心中也可能有負面意思。在東京一家雜誌社從事編輯的野澤由香里(Yukari Nozawa,音譯)更表示:「我相信,日本對『宗教』這個詞的看法與海外大不相同。這個詞令人感覺陌生,甚至與可怕的邪教有聯繫。」Martin 指,日本在 1970 年代迎來新興宗教浪潮,千禧年之交又有靈性熱潮,但著有「宗教與日本人」一書的北海道大學副教授岡本亮輔認為,絕大多數日本人都不屬於新興宗教成員。「新興宗教和邪教,有顛覆普遍價值觀的教義。許多日本人無法接受這些獨特的世界觀。」

東京工業大學宗教研究教授弓山達也表示,今天的日本與過去靈性熱潮全盛時期相比,統一教會等許多新興宗教,正失去大量追隨者及影響力。例如早前的參議院選舉中,與創價學會關係緊密的公明黨在比例代表選區只得約 618 萬張選票,比去年下議院選舉時減少 93 萬張。文化廳年度統計則顯示,最近幾十年,天理教、立正佼成會(1938 年創立)、靈友會(1920 年創立)和完美自由教團(1916 年創立)等新興宗教成員數字持續減少。

但與此同時,其他邪教或可疑組織則一直在大學吸引學生。Martin 分析,邪教的吸引力,可能源於日本長期經濟低迷帶來的不確定性,或人們對新形式宗教信仰裡,關於正念冥想、參觀神社、寺廟、山脈等「能量點」的著迷。無論如何,新舊宗教對日本社會經濟以至政治領域的影響,從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