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若遠:「獸獵」—— 觀眾進場就是為了看獅子吃人

A+A-
電影「獸獵」劇照。

在驚慄片的分類中,有一種分類叫生存驚慄(Survival Thriller),大多是講述非靈異的人類恐懼,一般都是對大自然最原始的恐懼。例如在森林、荒野或沙漠中迷路;不然就是被野獸襲擊,當中又以水中動物為多,例如鯊魚、鱷魚,甚至八爪魚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就有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的「大白鯊」(Jaws),亦讓鯊魚成為了觀眾心中最恐怖的猛獸。

相對地講述陸上動物則較少,其實獅子也異常凶猛,數上次以獅子為題就已經是米高.德格拉斯(Michael Douglas)和韋基馬(Val Kilmer)在 1996 年的「黑夜幽靈」(The Ghost and the Darkness)。故事講述在 19 世紀末,肯雅有兩頭獅子,最少吃了 35 人,可能造成上百人喪命的真實故事。自此之後多年不見,大概是「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後,這種生存驚慄片都傾向了拍攝恐龍。反正是 CG,何不做大點?

直到最近,終於有重新以獅子為題的「獸獵」(Beast)。故事講述男主角尼特(Nate)是一名醫生,在妻子逝世後,帶同 2 名女兒,回到與妻子初遇的南非野生動物保護區,試圖修補因妻子逝世而與女兒出現的緊張關係。保護區是由他的好友生物學家馬田(Martin)負責打理。但因為出現了非法狩獵者,令一頭凶殘的獅子在逃過被獵殺後,決定以人為敵,並向所有人類發惡。讓喪妻的父親和 2 個女兒,在回到父母初戀之地進行療傷過程之同時,又要掙扎對抗獅子。

這樣的生存電影,通常都是帶著一個原罪而展開。在面對恐懼之同時,也是個人內心的贖罪之旅,這是固定的電影寫作手法,就像「奪命狂鯊」(The Shallows)中,女主角喪母後,決定到母親年青時滑浪的不知名沙灘衝浪,結果遇上鯊魚之驚慄故事,也是同樣的格式。

只是這種雙線並進的驚慄片手法,雖說正常,但「奪命狂鯊」進題快,前事心靈傷痕交代後,很快就進到要面對外在猛獸的感官刺激。可是「獸獵」全片只有 93 分鐘,卻花了近半小時去講述男主角喪妻,以及和女兒之間的緊張關係等前事,雖這些有助建立他們的背景,但以逃避獅子捕殺作前提的生存驚慄片來說,推展明顯過慢,讓觀眾等待太久。影片過了 3 分 1 之後,漸入佳境,獅子的特效製作精良,滿足到這類驚慄片觀眾的需要,同時亦看到 2 個小女孩在故事中的成長,也能讓觀眾替她們緊張。

遺憾是結局男主角解決獅子的那個方法,在未執行前,就已經暴露太多線索了。相信有超過一半的觀眾早就猜到,這樣削弱了結局的驚喜感,彷彿坐在戲院裡只是為著等待它發生一樣。

當然,可能也會有人反駁,現實社會中已經充滿著各式權力猛獸,還得花錢進戲院看?我會覺得,有時正正因為進影院看一些虛構猛獸,才有機會忘掉現實的殘酷。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思考是危險的開始,創作乃囹圄之門票。只因吞過紅藥丸,從此走上殺頭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