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帶著半歲的小孩來到英國

A+A-

文:LonKong Mama

2022 年 1 月,我帶著只有 6 個月大的 Chi Chi,由香港飛往 Helsinki,再轉機到倫敦。

那一個月,並沒有充斥著離愁別緒的心情。或許,這幾年發生太多事了,我還沒有好好消化一切。其實只是回答親友的問題,早已抖不過氣,「湊住咁細個 BB 坐飛機喎,你一個人搞唔搞得掂?不如等佢大啲先走?」、「喺英國,冇工人姐姐幫手湊 BB,你一定好辛苦,你諗清楚啦」。

有時候,在我們眼中的善意問候,有機會成為別人的煩惱。我不停提醒自己,離港並非為了逃避現實的挑戰,可能是解決問題的另一個出口。這半年來,我可以肯定,我心中外國的月亮沒有特別圓。它仍是我在香港凝望的那個「咸蛋黃」。只是周邊的視野更廣闊,令我覺得她特別。

抵英後,我們探訪了老公高中時認識的斯洛伐克朋友 —— 路寶。路寶在大學時認識了台灣籍的老婆小雅,2 人婚後移居英國。2 個兒子和 1 歲大的小女兒艾瑪都在英國出生。從香港來到英國,其中一樣令我驚訝的是家庭人數。只要留意就會發現,5 人家庭,有 3 個小孩,是平均數。街上的嬰兒車也非常多,有些更是 2 人座,甚至有前置小孩企位的 3 座 buggy。

路寶是 IT 人,小雅則在大學任文職。我們到訪的時候,小雅還在放產假,聽說還有好幾個月才要上班。在香港打工的媽媽都眼紅了,我在香港任職的學校已算不錯,有前四後十,約 3 個半月的產假。沒想到英國的大學有 1 年多的產假!那時,路寶和小雅的 2 個兒子剛好放假,兩口子送他們到斯洛伐克,由爺爺嫲嫲照顧。2 人暫時可以「休息」,專心湊艾瑪。

我問他們辛苦嗎?他們說:「其實湊 2 個比湊 3 個更累。」

我想我們香港的父母都難以理解,心想:累又為甚麼要生第 2 個呢?

小雅說她起初照顧大兒子時,一切都很小心。她會花很多時間準備兒子的食物,非常謹慎。可是到了艾瑪,她就對自己仁慈了,一切都隨心。剛滿 1 歲,艾瑪已被獲准吃薯條。

聽她一說,我都放鬆了,讓 Chi Chi 放縱地吃一點。

小雅一家現在都沒有戴口罩,艾瑪一出生已經呼吸到正常的空氣。

Chi Chi 一直都沒有戴口罩,幫他戴上,他就不停拉下來,所以我們只是用嬰兒車的保護罩。最近天氣熱,我們到室外拉起保護罩,讓他多看看周圍。說真的,放下對食物的執著和口罩,我覺得人沒那麼緊張。

有時候我們都給自己上了枷鎖,對於社會既定的標準,似乎沒有定向地跟隨了。別人說一句建議的話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們不需要實行。只有我們才最清楚自己想要甚麼。或許,不再跟別人交代自己的私事,我們會不習慣在沒有規範下生活;但當放開懷抱,其實還有一片新天地在等待我們探索。哪管好與否,也是一種嘗試。

這就是我認為英國人的態度。

環抱世界,了解其他文化。主流文化不過是大部分人都跟隨,但並非唯一的出路,亦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