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 Fung:滙豐資產管理搞 ESG 撤資要 18 年?!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金融機構的投資左右了我們的經濟體系,也深遠地影響著環境,ESG 年代買方(Buy Side)話語權愈來愈大,間接迫使不少傳統企業紛紛尋求轉型,以應對資本市場口味的變化,有一些企業也因應 ESG 而改變自身做法。

銀行坐擁大量資金做投資,每個動作也對環境影響舉足輕重。自 2019 年 3 月起,就不斷有金融機構從煤炭行業撤資,日本的三菱銀行、三井住友銀行、瑞穗銀行,以及新加坡的華僑銀行、星展銀行、大華銀行紛紛宣佈其撤資政策。

近日 AUM(管理資產總值)達 5,950 億美元的滙豐資產管理,也宣佈撤銷煤炭行業投資,包括在 2030 年前,在歐盟和 OECD 國家的煤炭公司投資,從其主動投資基金中清倉,並最遲在 2040 年,清倉全球所有國家的煤炭投資,形容底線是煤炭投資不超過總資產的 2.5%。這個舉動,表面看上看似誠意滿滿,不過只要想深一層,似乎卻略有漂綠之嫌:變賣資產套現,當真需要長達 18 年才能夠完成?

要替滙控找到答案,不妨看看友邦(1299)。這間保險公司近年一度被狙擊。話說坊間不少組織也在監察金融機構的資本運用,其中一個是美國 NGO 聯盟「Insure Our Future」,使命乃呼籲全球保險公司脫離煤炭業,停止為煤炭提供保險,並支持向清潔能源轉型。

友邦當時被質疑未有從煤炭業撤資,結果惹來一系列在網絡及社交媒體平台的狙擊,點名斥責友邦助長化石燃料行業的污染,把友邦與其贊助、提倡環保的英超球隊熱刺扯上關係。

直至 2021 年 3 月,友邦終於回應 ESG 問題,宣佈會於 2021 年及 2028 年的年底前,對整個直接管理的上市股票及固定收益,組合內之煤炭開採及燃煤發電的企業,進行撤資甚至剝離,並不允許對直接涉及煤炭開採或燃煤發電的企業,進行任何新投資。根據 2020 年的年報,截至 12 月底,「金融投資」規模達 2714.47 億美元,足足超過 2 萬億港元。目標定得太無雄心、太過滯後,資本市場看不到誠意,反而覺得略有漂綠之嫌,頓時引起一部分人士不滿。

但神奇的事情就突然發生。同年 12 月,友邦突然公佈較原定時間提早 7 年達成目標,盡沽採煤及煤電股,表明日後不會投資直接涉及煤炭開採或燃煤發電的企業,並承諾 2050 年或之前實現淨零溫室氣體排放,貫徹執行 ESG 投資策略。

友邦做得到,滙控又能否?這一點,相信來自友邦的 Mark Tucker,現時正擔任滙控(005)主席,可借鑒一下,認真看看為何規模達 2,700 億美元的友邦,撤資也只花費不足 1 年,滙控自己又是否真的需要 18 年,耐過小龍女在絕情谷底等楊過?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佬。從事過公共政策、科網、金融、媒體相關工作,近年轉型專注於 ESG 領域,成為全球首批特許 ESG 分析員,不時也文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