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啤商戰引發政治角力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無民主,少酒喝?泰國酒精飲品市場龐大,疫前約值 3,700 億泰銖(約 780 億港元)之多。只是這個大餅,沒多少人分得到。多年來皆有批評,指政府把生產和銷售酒類的門檻定得太高,令兩大企業得以長期壟斷。反對派提交的放寬限制法案,近日亦被國會否決。不少人認為,專政之下難有公平競爭。要解放市場,便要寄望明年全國大選

數據顯示,2020 年泰國酒精飲料消費額高達 4,610 億泰銖(約 972 億港元),但估計同年全國啤酒市場有 92% 是由泰國釀酒和獅子啤酒兩大企業把持。現行法例有利於大商家,被指是壟斷的一大成因:啤酒製造商必須擁有至少 1,000 萬泰銖(約 211 萬港元)的註冊資本,旗下工廠一年產量要在 1,000 萬公升以上,釀酒吧(brewpubs)也要每年生產至少 10 萬公升。小規模生產的話,製造設備功率不得超過 5 匹、員工最多 7 名。

Taopiphop Limjittrakorn 就在 2017 年因無牌生產及銷售手工啤被捕後,立志解放酒類市場。這位法律系畢業生相信:「社會變革來自群眾行為,但我們也可通過法律推動變革。」他因而加入反對黨、當選為國會議員,並在 2020 年提出修正「消費稅法案」,以求取消有關製造能力、員工數目和生產馬力等複雜規則,讓民眾更易釀酒自用,或通過小商戶或釀酒吧出售,終結壟斷局面,甚至可使供應鏈下游的人受益。

這個又名為「進步酒類法案」的修正案僅包含 7 項條文,卻因內閣審查而「停滯不前」,最終在上週的眾議院二讀和三讀被否決。Limjittrakorn 所屬的前進黨批評,當局在前一天放寬部分門檻,包括取消生產發酵飲料最低資本和每年至少 10 萬公升的生產限制,僅為阻撓法案的小恩小惠,更使小型釀酒商需向消費稅部門提出申請,釀酒吧也必須申請工業工廠許可證。政府發言人反駁指控,強調修例按照正常程序,確保酒類產品的安全及品質。

暖武里府手工啤持牌製造商 Chit Brewery 創辦人 Wichit Saiklao 認為,新安排將產生「積極影響」,但不能確保行業更為公平。一些反對派人士則在明年大選前藉此議題拉票,像為泰黨黨魁貝東丹就在 Twitter 發帖,指新例繼續阻撓小型生產商和「泰國人的潛力」,又上傳父親兼前首相他信視察啤酒廠的照片,揚言其黨若能執政,便會進一步放寬規例。有心人則繼續推動討論,像政治組織「進步運動」發言人 Pannika Wanich 就在上週於 Instagram 強調:

含恨而喝,但從不絕望。在下次選舉,選出一個自信的人民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