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傑:怪罪卡塔爾還是怪罪法國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世界盃決賽週揭幕戰,卡塔爾主場迎戰厄瓜多爾。牌面弱,零球星,實際戰況也像預期般沉悶。要不是一開場來一個 VAR 爭議,恐怕更加平淡。

開賽前夕的新聞,精彩得多。有記者所謂爆料,說卡塔爾為了保存面子,用 740 萬美元,收買 8 個厄瓜多爾球員,內定小勝 1 比 0。記者使出這一招,可謂立於不敗之地:批中的話,固然消息靈通,值得信賴;像最終賽果,卡塔爾全程捱打,輪 0 比 2,跟報道不同,但在一般觀眾心目中,也一定很容易得出類似結論:好彩個記者事先張揚咋,否則,厄瓜多爾班球員怎會被迫認真作戰?

不過,看見第一個入球被 VAR 以越位為理由作廢,坊間也即時作出反應:「嘩,連球證都收買埋?」、「VAR 唔使劃線,最緊要張支票有劃線。」無辦法,卡塔爾本身有原罪。爭奪主辦權過程,一直離不開行賄買票的指控;到得到主辦權,又因為氣候問題,搞到決賽週要奇奇怪怪地在冬天進行,霸道地摧毀傳統,打擾各地聯賽;到開賽前夕,還確定連在球場飲啤酒也被禁。已經未數外勞死亡問題、抵制同性戀、忽視人權…… 歐洲不少大城市取消戶外直播作表態,丹麥隊球衣作特別低調的設計來抗議。卡塔爾一心仿效 12 年前的南非,借主辦世界盃決賽週作為改善國家形象的工程,卻很大機會弄巧反拙。

怪罪卡塔爾不自量力?卡塔爾的政治體制、宗教取態、價值觀、天氣、基建情況,不是申辦到世界盃之後才急轉差呀!你不能接受的話,應該由投票選出主辦國的一刻,已經不能接受。以為可以借助世界盃令一個極權國家,突然間擁抱普世價值?未免只是掩飾自己貪婪的藉口。要怪罪,罪魁禍首當然是以貪腐聞名的國際足協。有看過 Netflix 新推出不知是攞景還是贈慶的紀錄片「FIFA 揭秘:足球、金錢與權力」(FIFA Uncovered),便不會以為只有甚麼非洲、美洲代表搞事,原來關鍵是歐洲代表,即法國名宿柏天尼,跟法國總統與卡塔爾王子食過午飯後,臨陣變卦,由順理成章投美國一票,改為轉投卡塔爾,不知是否巧合。事後,卡塔爾重金入主巴黎聖日耳門,還向法國買了大量飛機。對,法國是一個民主國家,推崇所謂的普世價值。

我的童年,即 80 年代,入圍世界盃決賽週只有 24 隊國家隊,真真正正一席難求,場場精彩。1998 年開始,增加到 32 隊,美其名曰是讓歐洲與南美洲以外的國家隊有更大入圍機會,有助提升足球在全球的普及性,但增加了賽事數量,少不免減低部分場次的觀賞價值。以為 32 隊已是上限?人類的貪心根本沒有上限,下一屆將會擴充到 48 隊,分組賽的水平,肯定再創新低。你以為今屆卡塔爾對厄瓜多爾已經低水平到不能接受?根本配不上世界盃這品牌?國際足協告訴你,他們根本沒有所謂,反正有人想另起爐灶的話,必被打壓。國家與國家之間各懷鬼胎,要團結一致搞革命,比豪門球會合力增設另一聯賽,難度再高 100 倍。注定國際足協是獨市大生意。獨市生意,顧客只可以幫襯,或者不幫襯。對很多人來說,足球不是奢侈品,不是消閒,是必需品來的。

世事也真夠巧合,今屆是美斯與 C 朗拿度最後一戰,賽前齊齊捉棋影相,拍廣告留個紀念。或者也不是單單紀念他們的最後一屆,根本是紀念還有人看世界盃由頭看到尾的最後一屆。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方俊傑,利物浦球迷,前「壹週刊」生活組編輯。主打電影介紹、人物專訪、體育專欄、電視表。著有小說「失戀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