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系列之二】德國廢核之路

A+A-
2011 年 3 月福島核災後,德國民眾在黑森州比布利斯市鎮的核電廠附近發起示威。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世界各國曾經競相發展核能,其中德國在二戰後發展核能發電技術,但其後改變政策,走向廢核。回顧當地反核運動,歷史相當悠久,德國最初為甚麼堅定棄核,而核能在國際上有何爭議?

二戰過後,德國首座核反應堆在 1957 年投入運作,設於慕尼黑附近的加興(Garching)。到 1961 年,巴伐利亞州美茵河畔的卡爾(Kahl am Main)興建第一座用於民用目的的核能發電廠,隨後數年,這類核能發電廠愈趨普遍,1973 年石油危機後,為了使能源供應穩定,核能在當地迅速發展。

不過,反對者一直質疑核能是否潔淨能源,因為核廢料處理方法不是萬無一失,核廢料或對人類及環境造成危害。反核運動從那時開始,例如布羅克多夫(Brokdorf)核電站興建過程中,就有示威者與警方爆發衝突。受惠於反核意識抬頭,綠黨在西德崛起,於 1983 年進入聯邦議院。

德國首座核反應堆設於慕尼黑附近的加興。 圖片來源:路透社

核能發展方面,歷史上曾多次發生核事故,例如 1979 年美國賓夕凡尼亞州的三里島核電站事故;1986 年烏克蘭境內的切爾諾貝爾核電廠四號反應爐爆炸,洩出的輻射擴散至整個歐洲,更成為德國反核運動一個轉折點

當時東西德處於分裂狀態,政府未有向民眾提供足夠資訊,人們湧去搶購碘片;因擔心受輻射污染,超市的水果、蔬菜和牛奶被迫下架銷毀,而巴伐利亞州瓦克斯多夫(Wackersdorf)的核廢料處理廠計劃,也因此在 1989 年煞停。

2001 年社民黨和綠黨聯合政府訂下廢核方針,與能源公司就淘汰核能達成協議。2010 年默克爾政府曾下令延長核電站的使用壽命,但 2011 年福島核災後,物理學家出身的默克爾一改立場,宣佈德國將在 2022 年底前徹底關閉核電項目。2017 年,德國開始在全國尋找存放高放射性核廢料的處置場。

國際社會對於核災的恐懼,以及如何處置核廢料有很大爭議,組織綠色和平一直批評核電「太貴、太慢、太危險」。德國能源政策分析師 Claudia Kemfert 以十分依賴核能的法國為例,指法國一半新核電站都因為有安全問題而處於離線狀態,「在德國,我們有同樣的問題。我們已超過 15 年沒有做安全檢查,需要緊急進行,看看我們有沒有與法國相同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