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康宇:「鋒迴路轉:抽絲剝繭」—— 私人島嶼上的一場妙探尋兇

A+A-
電影「鋒迴路轉:抽絲剝繭」劇照。

鋒迴路轉:抽絲剝繭」是名偵探白朗(Detective Benoit Blanc)系列的第二場妙探尋兇。和前作「鋒迴路轉」一樣,「抽絲剝繭」顛覆了傳統偵探電影的敘事方式,為觀眾帶來一場不一樣的查案體驗。

電影中的主角,飾演神探白朗的 Daniel Craig,為了擺脫 007 的影子,被安排要操著一口南方口音的美式英語,同時換上一身浮誇俗套衣著,但依然絲毫無損他在劇中的魅力。略嫌可惜的是,「抽絲剝繭」配角的表現未能令人留下太深印象,對比起前作「鋒迴路轉」,續作其他角色的演出實在普通。

不過,一齣好的偵探電影,劇情才是關鍵;在電影的前半部分,「抽絲剝繭」有著類似傳統偵探電影的場景:一個億萬富翁邀請幾個豬朋狗友,到他的私人島嶼上遊玩,然而眾人各懷鬼胎,各自都有需要殺死富翁的充分動機;偏偏富翁邀請他們過來玩的遊戲,正是要調查自己精心設計佈局的「謀殺案」。類似的電影橋段,早在偵探電影這一個類型中出現過無數次,觀眾可以預期隨著偵探的抽絲剝繭,一步一步進行調查,最終會揭發秘密找出真兇。

「鋒迴路轉」的出色之處,在於故事的發展往往出乎觀眾意料。在富翁宣佈自己「謀殺案」的一刻,他精心的佈局就被名偵探白朗當下揭穿,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島上的假「謀殺案」如此不堪一擊,同時真的謀殺案也沒有發生,「抽絲剝繭」的前半部分就此完結。

但作為一部偵探類型電影,「鋒迴路轉」的故事才剛剛開始。在後半部分,島上發生了意外,這有別於傳統偵探電影將關鍵部分隱瞞,導演偏偏直接將真相毫無保留地呈現;電影的張力,就在於觀眾被迷惑於自己對偵探電影的固有認知當中,不斷地思考電影在開頭留下的伏筆、一些似是而非的陰謀詭計,或是某個只出了場一兩次,但再無交代過的角色。殊不知,真相正如電影的名稱一樣,是一個透明洋蔥,貌似有著層層結構,但核心早已呈現眼前。這是導演向觀眾開的一個玩笑,亦是觀賞「鋒迴路轉:抽絲剝繭」的最大趣味。

作為偵探電影的異類,「抽絲剝繭」既有查案推敲的元素,同時又能走出電影類型框架所限,是一部不可多得的 Netflix 電影出品。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作者為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博士。曾於香港任職媒體公司及公關部門,對創意經濟發展略知一二。熱愛香港文化,深信香港能成為亞洲最有文化實力的國際大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