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里王子回憶錄 Spare 日前出版,在爭議聲中登上暢銷書榜,縱然該書以「用愛的永恆力量戰勝悲傷」(Eternal power of love over grief)為宣傳,但新英格蘭大學社工學系副教授 Sarah Wayland 反而指出,哈里疑有喪母的「複雜性創傷」後遺,悲傷不是被戰勝、只是被粗暴壓抑,影響其身心發展至今。
根據多年輔導經驗,加上對創傷經歷的研究,令 Wayland 相當警惕「是時候向前看」這類安慰說話,因為創傷經驗未經梳理,貿然要當事人壓抑情緒,其實只會適得其反。「時間可治癒傷口」通常不反映事實,更多是打發當事人的說話。
面對親人突然離世,輔導員通常會努力嘗試,讓生者肯定逝者的生命意義,如引導家人之間分享對逝者的回憶,想像逝者的精神依然長存於生者之間,並且要確保關於逝者的話題不會成為禁忌,以保持對話空間開放。
假如處理不當,當事人被迫過新生活,卻無法覓得新生活的意義,結果可能會造成長期後遺症,常見有「複雜性悲傷」(Complicated grief),即對死者有強烈、持久和無處不在的思念。假如死亡來得意外和突然,長遠影響只會更大,令當事人難以重投日常生活,身心健康和人際關係也會受折磨多年。
如同備受爭議的 Netflix 紀錄片「哈利王子與梅根」(Harry & Meghan),哈里在回憶錄披露喪母經歷,坦誠自己長期面對精神健康問題,甚至承認通過吸毒麻醉痛楚。Wayland 坦言,這都是「複雜性悲傷」患者的常見徵狀。
哈里年僅 12 歲喪母,也是造成深刻創傷的成因。心理學家兼精神分析師 Erik Erikson 指出,童年和青春期之間,是年輕人尋找身份認同、在世界尋找自我定位的關鍵時刻,是他們探索價值觀、信仰和思想的時期。假如此時喪失父母的指導,可能令當事人自我價值不穩,特別是至親因外在原因死亡,譬如是車禍意外。
當然,喪失至親對每名兒童都有不同影響,哈里與威廉王子的不同反應可略知一二。有美國長期研究便指出,喪父喪母的兒童長遠會變得堅韌和性格直率,但創傷記憶及影響依然會存在。Wayland 坦言,哈里如何看待傳媒及皇室對妻子梅根的態度,似乎多少受到喪母的創傷記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