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喜兒:「萬花筒」—— 雷聲大雨點小

A+A-
劇集「萬花筒」劇照。

Netflix 的「萬花筒」(Kaleidoscope)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神偷搶劫故事,各具本領的一班人,精心策劃一場劫案,目標是紐約一個最嚴密的保險庫,裡面價值 70 億美元的債券。不過賣點其實是隨機觀看,即是你能以不同次序觀看,每集以一種顏色命名,一分鐘的「黑」是介紹,其餘 8 集是「綠」、「黃」、「藍」、「紫」、「橙」、「紅」、「粉紅」和「白」。

每集是搶劫案發生的前後時間,從劫案當天橫跨數星期至二十數年,由 24 年前至 6 個月後。Netflix 唯一的指引是最好以「白」,即案搶劫案當天作終結,其餘任君選擇。Netflix 也聲稱,即使你有選擇困難,每個用戶的觀看次序也會不盡相同,另外又提供一些建議,例如你想有塔倫天奴電影的感覺,可以按「藍、綠、黃、橙、紫、粉紅、白、紅」順序觀看,總之就是沒有一個「錯誤」的觀看時序。

劇集創作人 Eric Garcia 表示,故事的靈感源自 2014 年一宗搶劫案,紐約曼克頓一間保險庫內的美元債劵不翼而飛。他關心的不是案件本身,而是參與當中的人,究竟他們是怎樣的人?背後有甚麼故事?於是他想到以一個比較互動的方式去說這個故事。原本劇名名為 Jigsaw,猜想大意就是對於事件,我們很多時只是看到拼圖的一小部分。看來是頗有趣的一個設計,於是嘗試隨意看,也很乖的把「白」放到最後。

可是看不到一半,發覺觀看時序其實對整個故事的感覺沒有太多影響。故事本身並不複雜,策劃搶劫的過程也沒甚麼睇頭,人物性格亦不鮮明。雖然主角 Ray 由「絕命毒師和律師」的「炸雞佬」Giancarlo Esposito 飾演,當然他是交足功課,奈何故事情節、對手也是平平無奇。最重要的是每集也只是時間線上不同,沒有從不同角色的視角出發,頂多只是知多一點人物的故事,沒有做到預期不同切入點的效果,所以最終只淪為一齣普通不過的劇集。

其實非線性敍事也不是甚麼新鮮事,而把決定權交給觀眾這些所謂「互動」,最佳例子相信是 Black Mirror: Bandersnatch(2018),整個觀看過程都是選擇。這個萬花筒的世界既不離奇,也不璀璨,不過話題性十足,宣傳非常成功,在有如「萬花筒」的劇海中脫穎而出。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