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賀歲片之父:印尼華僑湯曉丹

A+A-
「民族的吼聲」劇照。 圖片來源:HKMDB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擁有貫通亞洲的經濟網絡,電影產業亦與東南亞淵源甚深,來自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資金曾撐起 50、60 年代的香港影壇,來自菲律賓的樂手、日本和馬來西亞的演員,都為電影增添色彩。而香港的「賀歲片」風格,就是由一位印尼華僑導演開創,他的名字是湯曉丹。

湯曉丹生於 1910 年,童年與家人在印尼度過,據其家人講述,湯在 6 歲讀書時,學習的語言基本上是印尼語和英語。在印尼的歲月,啟發他後來踏上電影路。他憶述自己當年到戲院,看到美國西部片中牧童騎馬趕牛的畫面,還有差利卓別靈的滑稽表演,都令他吃驚喝彩。後來,母親給他買了一座玩具電影放映機,在家裡一起播放「火車進站」(L’arrivée d’un train en gare de La Ciotat),更令他愛上電影。

1920 年,湯曉丹 10 歲,跟隨父親到達中國。長大後,他在廈門集美農林專科學校讀書,但因為參與學生運動而被開除學籍。後來湯曉丹輾轉到了上海的天一影片公司,公司老闆正是邵逸夫的長兄邵醉翁。他初時先任職佈景師,很快就得到當導演的機會。1933 年,他執導粵劇名伶薛覺先的首部賣座粵語有聲片「白金龍」,在馬來西亞大賣。到 1934 年,天一影片的另一位老闆邵仁枚邀請湯曉丹到香港發展。

湯曉丹在香港拍了大量電影,除了首作「並蒂蓮」之外,基本上都名利雙收。其中影評人經常提到的例子有「抗日三部曲」—— 講述一二八事變的「上海火線後」、東江遊擊隊的「小廣東」,以及「民族的吼聲」,後者聽來是愛國電影,但其實是「描述香港天台棚屋青年男女的寫實喜劇」,中間又滲雜對貪官污吏與日軍勾結的指控。湯曉丹能夠駕馭不同戲種,是香港早年影壇的標誌人物,他的電影也證明了香港影壇在戰前已經十分蓬勃。

根據余慕雲「香港電影史話」以及多位影評人的講法,湯曉丹也是香港「賀歲片」始祖。1937 年,他執導了由大觀聲片公司出品的「花開富貴」,該片由鄺山笑、陳雲裳主演,講述一個家庭在歲晚遺失一張彩票,最終成功失而復得,齊齊歡慶新歲;中間也穿插一條富家公子、千金小姐和揮春少女的三角戀支線,內容套路與現代的溫情小品十分相近。而在農曆新年檔期上映,以吉祥語為影題的「賀歲片」也自此成形。

然而到 1942 年,湯曉丹就被迫離開香港。當時香港已經淪陷,日本駐港總督磯谷廉介非常欣賞他的才華,希望他可以為皇軍拍攝「香港攻略」,歌頌日本擊敗英國,「解放」香港。他斷然拒絕,在友人協助下,喬裝成難民逃回中國大陸。自此,湯曉丹一直留在中國大陸,拍攝多部主旋律大型戰爭片如「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紅日」。可是,身為印尼華僑的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慘遭批鬥,下放勞改,其中「紅日」更被「人民日報」點名為「大毒草」。

到 70 年代湯曉丹才獲平反,在 2004 年獲頒中國電影金雞獎首屆的終身成就獎。2012 年,他以 102 歲高齡於上海逝世。在香港的短短 8 年間,湯曉丹留下多達 14 部作品,其中「花開富貴」更影響不少後來的作品,1987 年的賀歲片「富貴逼人」就有向其致敬的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