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鄉別井後,難民面對的身心健康危機

A+A-
一名在孟加拉的羅興亞難民。 圖片來源:K M Asad/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近年全球多國走向獨裁,政局變得動盪,很多人流離失所甚至被迫遠走他國。這班難民因為往日經歷的政治暴力而身心受創,到達其他國家後,又要長期活於貧窮狀態之中,難免出現各種身心健康問題。2022 年,美國加州羅馬琳達大學的研究團隊就在「刺針」(Lancet)旗下的學術期刊發表文章,分析緬甸流散群體的健康情況。

在聯合國最新公佈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緬甸位列 149,是一眾東盟成員國中最低。2021 年 2 月,緬甸軍方發動政變,推翻昂山素姬領導的文人政府,把國家推向新一輪內戰,也令緬甸政局受到國際關注。羅馬琳達大學的研究團隊指出,其實早在政變之前,很多緬甸人已因為天災、種族衝突等問題流離失所,當中超過一半是女性、小朋友和老人,多數是少數民族,其中孟加拉就收容了 100 萬羅興亞難民。

團隊分析由 2004 到 2022 年間,共 47 份關於緬甸難民的醫學研究報告。其中有 19 份報告探討他們的身體狀況,這些研究指出不論年齡群組,難民都有較高風險患上傳染病和由營養不足誘發的疾病,例如貧血、乙型肝炎、肺結核、腮腺炎等等。成年人群組中,高血壓、糖尿病、腎病和心血管疾病風險亦高於一般人。至於小朋友方面,有研究指出他們的血鉛水平超標問題比收容國的小朋友嚴重,甚至有研究在嬰兒身上發現帶抗藥性的肺炎球菌。

有 9 份研究論文則關注緬甸難民的精神健康。這些研究指出,無論是哪一個年齡群組的緬甸難民,抑鬱症、焦慮症、創傷後遺症和身心症(somatization)問題都十分普遍,其中 2010 年一份研究更指出,他們患上創傷後遺症的比例是收容國人口的 10 倍。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的報告就指,不少難民到達收容國後,抑鬱症反而更嚴重。各種身心疾病衍生出其他問題,例如家暴和自殺,2020 年一份研究更指泰緬邊境難民營的自殺率為全球最高。

這些研究文章也嘗試找出困擾緬甸難民的壓力源(stressors)。不少難民在逃難前,目睹甚至遭受過殺戮、酷刑、性暴力和強迫勞動,以至身心受創,又或者長期饑餓和缺乏食水,令身體機能受損。逃亡期間,難民很可能要長期匿藏在森林之中,過程中飽受很大的生存壓力。移民過後,他們有機會面對歧視、失業、家庭分離等問題。在一些個案中,難民被迫在高危場所如礦場做黑工,增加過勞和工傷風險。

然而,苛政猛於虎,即使人們可能要為流亡外地付出龐大的身心代價,仍然有數以百萬計緬甸人被迫離開家園。羅馬琳達大學的研究團隊呼籲各界要多管齊下援助難民,例如推出綜合保健計劃(integrative healthcare),全方位照顧難民的身心需要,也應該推動難民們的社群參與(community engagement),讓他們更有效融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