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不少本地農場因城市化發展,面積大減,有農青本著繼承家業的決心,將生產型農場轉往教育型延續下去,80 後廖鴻章(別名「阿占」)便是其中一人。他自小跟著媽媽種田賣菜,自母親退休後,於 2010 年由半職農夫轉型為全職農夫,近年更在菜園旁設置食農工作坊,教導市區來的訪客採摘農產技巧,即場烚煮粟米等收成,分甘同味,以蔬果原味喚醒消費者的味蕾。
阿占的有機農場「農家扎記」位於粉嶺,他與家人在梧桐河耕耘多年。初春時份,田園裡的一串串車厘茄,黃的橙的纍纍結在棚架上,鮮甜多汁。每當有親子訪客參觀農場,他喜歡跟訪客介紹車厘茄成熟時的特徵,然後讓他們即時摘下試吃,那種樹上熟的果香味道,勝過許多進口車厘茄。
30 多歲的他,小時候除了學種菜,也要學賣菜。他憶述說:「小時候會跟媽媽一起用手推車推菜到聯和墟擺賣,凌晨 4 時多就要起床到田割菜呢!」後來,內地蔬菜以平價供港,市場逐漸由內地蔬菜主導,他們的農場生產量和蔬菜種類也大幅減少。
翻看漁護署資料,香港的蔬菜自給率在 1980 及 1990 年代,仍然有超過 30%。不過,到 2021 年急速萎縮至大約 1.6%。
隨著新界東北發展,粉嶺主要產區馬屎埔村一大片農地已消失,建成新樓盤,附近的梧桐河近年進行擴闊工程,他的農場部分亦遭收地影響,面積由 1999 年大約有 2 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縮減至 2 個籃球場大小。
2014 年,阿占將農場轉型為有機農場,並取得認證,他亦曾嘗試利用 Facebook 接觸更多網民,以「快閃交收」形式賣菜,擴大客源。近兩年,他開辦種植工作坊,在農場入口處,擺放著十多張小矮凳,圍成半圓狀,面向一張長桌子,桌子旁掛上一塊白板,上面寫著「甚麼是有機耕作?」
不少人來到農場,著眼採收成果,阿占希望客人收割農產前,能多認識有機耕作及揀選蔬果的技巧。他以介紹有機粟米為例,會將一整棵粟米連根拔起作教材,讓訪客觸摸植物的不同部分,然後帶參觀者走近粟米田,講解粟米開花授粉和成長過程。
有時他亦會拿出一包粟米種子,讓大小朋友親手摸摸乾巴巴的種子,再學習用泥土及培苗格培育粟米種子。
望著一堆黑壓壓的泥土,曾有小孩子認為是很骯髒的東西,起初很抗拒接觸。然而,阿占會形容泥土是粟子寶寶的睡床,希望孩子能將泥土放入培苗格,為粟米種子造好一張舒適的睡床,讓植物能安全又健康地成長。以這種方式解說,他認為孩子會比較容易了解,看到身旁的父母小心翼翼地將種子種落培苗格,孩子們也會慢慢跟著做,跨過「泥土是骯髒不敢碰」的心理關口。
付出努力種粟米後,孩子走近粟米田摘粟米時,會格外珍惜親手摘下的粟米,吃得分外滋味。他希望這種近距離認識農作物成長的過程,讓孩子學習到植物不僅是買來的商品,還是一個小生命,要悉心料理才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