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詞】「乞丐你的鄰國」:國際關係的以鄰為壑政策

A+A-
圖片來源:Christian Charisius/picture alliance via Getty Images

在政治經濟學上,有個看來十分奇怪的術語「Beggar-thy-neighbor」,直譯就是「乞丐你的鄰國」或「把你鄰國乞丐化」,令人摸不著頭腦。很多華文學者會借用「孟子.告子下」的成語「以鄰為壑」來翻譯此術語,而它跟「以鄰為壑」一樣,指某些國家輸出自身問題來減輕其社經壓力,以收損人利己之效。

有關「Beggar-thy-neighbor」一說的由來,很多人會追溯到「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夫(Adam Smith)在 18 世紀的著作。他極力批評當時流行的重商主義(Merchantilism),各國透過關稅和補貼等政策工具,排斥進口商品,催谷本地的商業活動,以令國家富強。亞當史密夫則信奉自由市場,支持貨物在各國之間流通,認為重商主義的做法無異是要令鄰國淪為乞丐,長遠而言不會有利自身經濟,令產業難以擴張。

1930 年代世界陷入經濟大蕭條,迫使很多國家加強保護主義政策,以免自身經濟崩潰。有些經濟學家重新回顧亞當史密夫的著作,當中英國殿堂級女經濟學家鍾羅賓遜(Joan Robinson)就為「Beggar-thy-neighbor」提出更精確的定義。她指對於任何一個國家,淨出口有增長都會帶來更多就業機會,從而帶動經濟。但假如一個國家出口增加,卻令其他國家出口減少,而其他因素維持一樣,全球就業水平很可能會不跌反升。

當一國成功透過犧牲別國利益來改善貿易順差,其他國家很可能會報復,國際貿易總額也自然會收縮。一連串的政治、策略和情感考慮,會令經濟民族主義更熾熱。鍾羅賓遜列出 4 種以鄰為壑的經濟武器:政府主導的匯率貶值、本地勞工刻意降薪、出口補貼和進口管制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名義上都會反對任何惡意競爭措施。過往中美貿易戰的爭拗之一,就是中國的商品補貼政策和匯率操控問題。

自冷戰末期開始,自由主義、資本主義成為國際社會的主流價值,多個國家都嘗試消除貿易壁壘,放棄過往的以鄰為壑政策。其中一個常被引用的例子是印度,1991 年該國的製成品關稅平均是 151%,但到 2011 年就只有 10%。但有經濟學家警告,自從 2008 年金融海嘯,環球資本主義制度出現危機,愈來愈多國家重新走向以鄰為壑政策。各國的保護主義傾向,正隨英國脫歐、中美貿易戰,乃至俄烏戰爭引發的經濟問題,變得更加明顯。

以鄰為壑的現象,已不再局限於兩個意識形態陣營交鋒的時候。今年 2 月,意大利企業家兼社運家馬西里(Lorenzo Marsili)於英國「衛報」撰文,憂慮歐盟內部的撕裂狀況。歐盟因應俄烏戰爭造成的能源危機,大幅放寬各國的經濟補貼限額,最大受惠者是德國,然後是法國。德法就綠色能源工業開展激烈競爭的同時,較弱勢的國家如意大利只能期望歐盟重新建立一套統一的能源政策,令小國也有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