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巴氏:1994(0)——「Kurt Cobain」

A+A-

終於,來到中年。

終於明白,所謂成長,就是發現那些伴隨自己一同成長的事物,逐漸流逝。

終於到了某一刻,連自己也流逝。

但流逝不是一瞬間、一下子,而是一個過程,一個緩慢的過程。在這過程裡,你會慢慢被不知哪裡來的力量消磨。

「所以 Kurt 選擇了自殺。」他說。

說的時候,1994 年 4 月。

我在沙田一間唱片舖認識他 —— 嚴格來說,不算認識,只是我每一次去到那間位於新城市廣場 5 樓的唱片舖,都會遇見他,他必定站在擺放英美音樂 CD 的那一列貨架前,那個區域位於近收銀處的位置。我從來都(刻意)不經過那個區域。

貨架上的那幅牆,也放滿 CD,每一個 CD 封套的每一張臉,我大都不認識,只認得 Madonna、Michael Jackson、Phil Collins。

在聽歌方面沒甚麼要求,總之,人家說好的,又或很多人追捧的,我就去聽。

擁有跟別人一致的口味,會帶來一份安心。

某次放學後,如常地,沒有立即回家,在市中心亂走,範圍包括好運中心、沙田廣場以及新城市廣場 —— 通常將沙田中心剔除,那個商場,沒一間舖頭我有興趣。

又去了那間唱片舖。見到 A 班的一個女同學,站在那個擺放英美音樂 CD 貨架的的區域。她在我們那一級,歷來都被公認為身材極好的(簡單講,胸部很大)。我不認為我是那種只管追逐身材的人,看 AV,也不會專挑巨乳系的來看(其實根本由不得我選擇,同學提供甚麼便看甚麼)。但那一天,連我也不知道原因,總之,我走過去,走過去那個我從來都不會經過及停留的區域,站在她旁邊,一個能夠看見她完整上半身的位置,隨手拎起一隻 CD 扮看,同時,觀察她側面。

噢,的確很大。

「你也喜歡 Nirvana?」身旁傳來一把聲音。

是他,那個每一次都站在英美音樂區域的人。

我不知道他口中的「Nirvana」是甚麼,望望手中的 CD,封套上,是一個裸體的 BB,正在水底,笑著,面前是一張被魚鈎勾著的美元紙幣。

「我比較喜歡他們今年推出的那一張。」他好似記熟了所有 CD 的擺放位置,從貨架裡立即找出一隻 CD。封套上是一個女性人體模型,模型後有一雙翅膀。

他繼續說:「Nevermind 感覺上,太流行了,監製又加入了太多不必要的效果,不及這一張,更貼近 Grunge。」其實我只聽得到「Nevermind」這個字,至於最後那一個,聽不清楚,只知那是一個我不認識的英文字。

掛住聽他說話,女同學走開了我也不知道。

「我不聽這些的。」很想跟他這樣說,但沒有。

他繼續說,由樂隊成員,說到音樂風格;由音樂風格,說到他們唱片銷量比 Michael Jackson 新碟還高……

我沒理他,離開了唱片舖。

後來有一段時間沒再去唱片舖。本來就不是個喜愛聽歌的人,加上要溫書,準備考 A-Level。

1994 年 4 月初某天。後天就是考中史的日子,但實在暫時不想再去記那些治亂興衰的政治制度,也可能覺得再努力去記,都不會對結果有任何影響。搭 81K,去沙田市中心,去好運中心的「龍城」,看看有甚麼新漫畫,買了本最新推出的「火之鳥」第 3 期;去了唱片舖,已經大半年沒來了,格局還是一樣。

他還是依舊站在那個英美音樂區。

我沒有行過去,刻意離他遠一點。

他看見我,看著我,並行近我。

「Kurt Cobain 自殺死了。」那一刻腦袋明明已被中國歷史裡的人名佔據,卻反而有空間騰出來,存放這英文名字。

是那隊 Nirvana 的主唱。

「『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away』他在遺書裡,留下這一句話。」

「一下子燃燒殆盡,好過慢慢慢慢地消失。」

「所以 Kurt 選擇了自殺。他不能忍受看著自己被慢慢蠶食。」

他一口氣說。他似在跟我說,又似在對自己說;又或者,他並非想對某特定對象說,而只是純粹想說。

後來才知道,那句遺書裡的話,是歌詞,來自 Neil Young 的 Hey Hey, My My(Into the Black)

後來聽了很多英美音樂,當中包括 Nirvana。

但都是後來的事,1994 年後的事。

而這一個故事,說的是 1994 年。

1994 年 4 月初那天過後,沒有再見到他。

對我來說,他的存在,就是為了跟我說「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away」這句話。

Kurt Cobain,生於 1967 年 2 月 20 日,死於 1994 年 4 月 5 日。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人一個。怕寫字,但日日寫字。怕見人,但要訪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