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過去的星期天晚上,百老匯歷史上持續上演時間最長的劇目「歌聲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終於謝幕,時代廣場上魅影白面具及紅玫瑰宣傳海報也自此消失。自劇目在 1988 年 1 月在百老匯首演以來,已演出近 14,000 場,欣賞演出超過 2,000 萬人次,票房收入超過 13 億美元。惟疫後經營困難,只能決定停演,終於成為劇迷的集體回憶。
2013 年,「歌聲魅影」在百老匯上演 25 週年,作曲家 Andrew Lloyd Webber 曾回憶說:「當時我非常熱衷於寫一些十分浪漫的東西,完成了『貝隆夫人』(Evita)、完成了『貓』(Cats)及各種東西,但這…… 根本沒有讓我…… 朝著那個方向前進。」當他讀到法國作家 Gaston Leroux 的小說,終於找到靈感,與 Richard Stilgoe 及 Charles Hart 合作改編故事,並由 Hal Prince 執導。
10 年前的紀念演出活動中,已故導演 Prince 提到:「我認為吸引力持久,是因為它如此浪漫,令觀眾會沉浸其中。那會自成一個世界,無論他們在街上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甚麼問題,他們都會來到這裡,就像一個遊歷於童話或其他故事的小孩。只是這故事稍為危險。關鍵是,我認為他們可在浪漫的世界裡,逃避現實數小時。」危險在於劇院內遊蕩的魅影為得到女主角克莉絲汀(Christine Daae)的愛,不惜傷害及殺害其他人。
Ben Crawford 是最後一個在百老滙莊嚴劇院(Majestic Theatre)演出的「魅影」(Phantom),他說:「魅影常被誤解,我認為這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象徵。」與其他前代魅影演員一樣,Crawford 也與經常來看該劇的魅影迷建立起深厚關係,有些支持者會將自己的作品寄給他,甚至製作魅影造型恐龍玩具送給他兒子。
該劇首席小提琴手 Joyce Hammann 已在劇團拉奏長達 33 年半,劇團見證著她現年 18 歲的兒子 Jackson 出生及成長。她說:「這是他的第二個家,(這裡)的人看著他長大。有時,當我找不到保姆,他也很樂意在星期六的日場演出時坐在後台。」
不過,即使成為百老匯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劇目,歌聲魅影也走到了曲終人散的一天。製作人 Cameron Mackintosh 表示,早在疫症流行之前,該劇已陷入虧損;自大流行暫停公映後再恢復,每星期的營運成本接近 100 萬美元,總收入經常不足以抵銷成本。
因此,去年 9 月,他與 Webber 宣佈了最後的上映日期。Mackintosh 說:「接下來的一星期,我們第一次盈利。所以,這是在正確的時間做出的正確決定。」該劇門票再次搶購一空,為滿足支持者的需求,演出的結束日期被推遲數星期。宣佈結束大約一星期後,每星期總收入從少於 97 萬增加到 120 萬美元;上星期票房收入更達 360 萬美元。Mackintosh 認為:「現在人們的記憶又回來了,說『歌聲魅影』是史上最成功之一。當一個好的劇目要結束時,人們就會有此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