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說不要 Google 某些關鍵字,當中包括容易引起密集恐懼的字眼。不過避得到網絡,也避不了現實:吃熱香餅時千萬不要反轉、家中花灑不要盯太久,甚至手機密集的鏡頭,都有可能引起密集恐懼。為何這些細孔聚集,會令一些人不舒服?
因為我說不舒服,所以你也不舒服?
佛羅里達海灣海岸大學心理學副教授 Nate Pipitone 研究密集恐懼症,他指約有 10% 至 15% 人看到成群小洞的圖片會覺得不舒服,出現排斥、厭惡、瘙癢或噁心感覺;大至成人,小至 4、5 歲幼童也可能受影響。不過密集恐懼的原因尚未清楚,有指與暗示力量有關。當一個人受到暗示,指某些圖片會令人不安發癢,搜到相關圖片時自然會感到不適,原因純粹是本身早有準備會反感。如在其他情境看到孔洞聚集的事物,當事人或許根本不會在意。
避開生存威脅的演化副作用?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密集恐懼的學者以演化作解釋。由於多種有毒動物,例如蛇、章魚、毒箭蛙、河豚、蜘蛛等,身上都有密集的孔洞或圓形,導致大腦將孔洞解讀為危險的東西。演化反應下,人類或會對可能構成生存威脅的刺激產生恐懼。有研究人員指,這種對孔洞成簇的排斥反應,可能是想避開有毒動物的演化副作用,最終即使是與動物無關的密集圖片,大腦也會提醒自己「小心這個,它可能會傷害你」。
不過,此說同樣受到挑戰。2017 年有針對學前兒童的研究,嘗試確認兒童看到帶孔圖片時的不安,是基於恐懼危險動物抑,還是對視覺特徵有反應。結果表明,只要將有毒動物的彩色照片,去除密集恐懼的典型視覺特徵,有毒動物與刺激密集恐懼之間的關聯就會消失,亦即密集恐懼乃因動物外表而起,並不是對有毒動物的無意識恐懼。
明暗對比太強?想避免傳染病?
其他研究顯示,最令人不舒服的孔洞圖片,對比往往較強。典型例子如蓮蓬頭圖片,孔洞有陰影,輪廓對比鮮明。圓形圖案則似乎是關鍵,Pipitone 舉例,棕櫚葉也有類似的明暗對比,但一條條長條形便不會嚇著人。
另一演化解釋出自病理學說。有觀點認為,厭惡是驅動人類避免患病的核心情緒;天花等病會在人體產生成簇的皮膚病變,能勾起密集恐懼。Pipitone 的研究指出,雖然尋常的小圓點也足以令部分人不安,但如果「圓點」在危險生物上出現,人的反應尤其強烈,而在人類皮膚上則更加令人不適。他解釋:「這表明,那些受密集恐懼圖像困擾的人之所以極度不適,可能是希望避免染上傳染病的適應性反應。」
密集恐懼症真的是恐懼症嗎?
事實上,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並不承認密集恐懼症為正式的恐懼症。密集恐懼症最早在 10 年前首次於醫學文獻出現,通常與厭惡相關,而非恐懼;且並不完全吻合任何精神病學診斷。要符合 DSM-5 標準,圍繞某種觸發因素的恐懼或焦慮必須足夠強烈,可導致人嚴重痛苦或出現功能障礙。Pipitone 指:「對大多數人來說,就算他們可能覺得密集的圖像令人厭惡,但仍可以繼續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