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日本、歧視、還有那被炎上的 Nike

A+A-
日本 Nike 發佈的新廣告講述混血兒和在日韓國人等學生被歧視,大量網民覺得其內容不實,冒犯了日本社會;圖為廣告截圖。 圖片來源:NIKE JAPAN/YouTube

Nike 近日在日本推出了一個廣告,內容大致是講述混血兒和在日韓國人等學生被歧視,結果他們在運動場上取得成就,建立了自信心,也找到了歸屬。廣告播出後被炎上(えんじょう),許多網民覺得它內容不實,冒犯了日本社會。Nike 事實上犯了兩個錯誤,首先將歐美左翼那套種族歧視的論述,千篇一律地套在所有地方,但更錯的是以為日本的邊緣社群,只要在運動場上獲得成就,就會被主流社會接納。

日本的「歧視」是結構性的,透過社會系統的日常操作,深層次地植入每個人的心理及精神。這種「歧視」不是針對特定的個人或者族群,而是排除一切不屬於主流社會中的分子,換另一個講法,只要不嚴格遵守「主流社會」定義的就會被排除。外國人被歧視,不是因為你是外國人,而是因為你不是「主流日本人」。

甚麼是「主流日本人」,你大致上可以理解成以公司、家庭、學校所建立的三元關係,以及建基於核家庭想像的社會結構,也就是「父親是上班族、母親是家庭主婦、子女是學生」這種身份循環。你能夠套進去,就算是「主流日本人」;若你套不進,或者你父母套不進,你就是個異類。所以日本社會的系統性排外,嚴格上並非「歧視外國人」,因為被歧視的也可以是「日本人」。

高度成長期的日本,巧妙地借這種排除異己來確立「主流」的邏輯合理化,以污名化的方法,將單親家庭、日薪工人、部落民、無家者等不符合定義的分子壓到看不見的角落。泡沫經濟崩潰後,大量人口從「主流」的隊伍中落單,在新宿車站外湧現的無家者,每晚都塞滿網吧房間的難民。許多日本人都已經發覺,所謂的「主流」在今天根本再說不準。社會在獵巫排外與開放改革中搖擺未定,不安的情緒在保守的潮流中找到出口,於是網上右翼愈發壯大。

你隨便在街上找一個日本人來問甚麼是「主流的日本人」,應該十個有九個半都無法肯定地回答你。日本人會跟你說要「讀空氣」,中文或者可以譯成「看氣氛」,那個虛無縹緲的「空氣」就是尋找「主流方向」的過程。根本連日本人自己都說不準,只能不斷偷看其他人的臉色,來找屬於自己的椅子。然而在今天的日本社會,椅子的數量愈來愈少,於是明顯非我族類的外國人和混血兒首先被擠開,但背後還有一堆落單的日本人。

Nike 那種「Anyone can be anything」的美國夢,在日本不會行得通,因為這種浪漫只講求個人的堅持和努力,就是「歧視」這個東西也只是個人偏見,說放下就能放下。日本的「歧視」是戰後社會的系統性呈現,無論你在運動場上拿多少個獎盃,都不代表你能被「主流社會」接納。外國人還是混血兒都只是標籤的一種,即使你父母是純正的日本人,若你是個 50 歲的獨身女性派遣員工,對於「日本主流社會」來說,你仍是個渣滓。

當然日本人不是全都傻的,很多人清楚這是荒謬的社會制度,只不過無力改變,唯有默默地跟大隊走,然後努力地使自己不脫隊。而不脫隊的其中一種方式就是欺壓脫隊的人,透過確認誰脫隊,就能確認自己沒有脫隊。聽起來有點耳熟,對嗎?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