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極限,促進心理健康?

A+A-
一名男子從科索沃城市賈科維察(Gjakova)一條高 22 米的橋跳下。 圖片來源:Armend NIMANI/AFP

談到馬拉松、攀登高峰等極限運動,腦袋首先想到的可能不是與人比拼,而是「超越自我、挑戰極限」。極限運動對體能、耐力,甚至膽量的要求都更高,有時可能超出一個人的承受範圍。「悉尼晨鋒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專欄作家 Sarah Berry 就訪問專家學者,解釋為何有人願意咬緊牙關,苦撐著完成最後幾公里路,成功挑戰極限,又會為部分人的心理健康帶來甚麼益處。

日常運動本已足夠鍛鍊身體,假如說選擇極限運動是為強身健體,似乎未能完全解釋。有人會為慈善挑戰極限募捐,36 歲的澳洲男子 Dan Price 本月便為關注男性健康組織 Movember 籌款,在新南威爾士州的邁爾湖(Myall Lakes)出發,跑至巴林頓山國家公園(Barrington Tops),山徑越野跑全長約 205 公里。不過 Berry 表示,大多數人之所以受極限運動吸引,還是因為個人因素 —— 推動自己突破心理限制。

渣打香港馬拉松 2021 的參賽者。何謂「極限」對不同人而言有所不同,可能是 10 公里跑、半馬或全馬等等。  圖片來源:路透社

墨爾本大學正向心理學中心副教授 Peggy Kern 也有參加馬拉松及三項鐵人賽事。她受訪時指,「極限」對不同人而言有不同意思。例如有人認為 10 公里跑、半馬拉松,或徒步遠足的朝聖之路(pilgrim walk),已難如攀登珠穆朗瑪峰;也有人心中的「珠穆朗瑪峰」,是一場超級馬拉松(ultra-marathon)或耐力賽。Kern 續指:「挑戰對個人來說不可能的事,往往是某人參加一項極限活動的理由。」

同時,當那項「不可能」的事與縈繞內心之物連繫起來,例如紀念亡故親友、或個人心理健康問題等等,這些任務就能在人們感到難以繼續時,成為一股堅持下去的驅動力。Berry 指,一旦人超越了自覺可承受的範圍,便會感到自身的可能性擴大。Kern 認為,兩者結合之下,「精神與肉體各方面都受推動」。她以戒煙為例:「當你越過終點時,就會獲得非常大的力量。這是一種『原本對我來說不可能,但如果做到這一點,也能做到任何事』的感覺。」

澳洲心理學家 Leanne Hall 則稱,挑戰極限出現的不適感,會讓人感覺還活著:「讓你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的身體,會有不同體驗。」苦於心理創傷或精神健康問題、感到弱虛的人,或者可以通過挑戰極限,看到自己堅強的一面甚至對外展示。當然,挑選哪種運動也很重要。澳洲「黑狗研究所」(Black Dog Institute)運動生理學家 Caroline Fitzgerald 舉例提醒,如果討厭跑步的人強迫自己跑步,便會加劇心理健康問題「所以尋找自己喜歡,並能培養成習慣的活動十分重要。」

挑戰極限能讓人突破自我,但亦有值得注意的事 —— 避免成癮。達成目標意味登上高潮,但高潮過後可能是情緒低迷。Kern 警告,嘗試通過愈來愈極端的挑戰來保持情緒高漲,可能會帶來其他問題及甚至成癮。Hall 補充:「有人為了證明個人價值,可能不惜跑傷腿筋也要繼續跑步,這樣算得上健康嗎?我不確定。或者算是文化上可接受的極端行為吧。」

雖然挑戰極限可以使人擺脫陳規,但 Berry 提醒,還需要其他有規律的健康活動、定時作息、不同的支持及應對機制來維持生活。挑戰自我「極限」前,如有需要,不妨先諮詢相關專業人士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