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 Fung:美國證監一小步,ESG 世界一大步?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監管機構多年來一直跟商業世界鬥智鬥力,近年戰火已蔓延到 ESG 層面,最新美國證監會就決定強制上市公司有關氣候方面的披露,為投資者增加透明度,以評估一直被市場低估的氣候風險,預料最快於今年內生效,「完善」ESG 生態,讓商界重新認真看待這個在俄烏戰線突然被邊緣化的議題。

在 ESG 的世界,話語權最大的向來是監管機構,今次美國證監會出手的時機雖然較香港、英國、新加坡等地方遲,但重要性卻是其他國家地區無可比擬,能夠撼動大量來自世界各地赴美上市的企業披露有關 ESG 的數據。

今次修正涉及 534 頁資料,大部分的資料當中有實有虛,有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溫室氣體(範圍 3)的排放,惟難以把一些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化,且這個數字經常被指會「重複計算」。有趣的是,此數據無需要求上市公司經過第三方審核。(註 1)

另一方面,美國證監會的要求大致上跟隨國際間的「最大公因數」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TCFD)之建議,不過又允許上市公司以「重要性」(materiality)為軸心讓企業作出披露,未有定下哪些為強制披露。考慮到國際未有就 ESG 數據設定劃一標準,似乎今次美國證監會是有意「放水」。(註 2)

另一點令我感到興趣的是,美國證監會要求企業披露有關更多「碳抵銷」的資料,需提供碳抵銷的頻率和方式,如此一來就知道哪間企業有決心減碳,又有哪間企業只是「用錢解決」問題,購買一些近年熱炒的證減排量(CER)和自願認證減排量(VER)證書。

但畢竟美國證監會今次願意作出踏出第一步,首先要具透明度,繼而就是追求進步,適逢內地放口風允許內地公司重新赴美上市,且鼓勵中概股準備好披露更多審計訊息,並正考慮讓美國監管機構檢查,一些不涉及敏感數據的中國公司審計工作文件,未來會否允許一場涉及環保的外交風波呢?

氣候風險能夠帶來巨額損失,不論是 E、S 還是 G,每一項也可以構成「黑天鵝」,舉個例子,「彭博」早前揭發電商平台亞馬遜的 S 不善,多年來向倉庫下達「電話禁令」,嚴禁僱員工作時使用手機,此舉可能阻礙員工接收災難警報,亦無法避難求救。結果在去年 12 月遇上 E 風險,美國伊利諾州的一個物流倉庫,遭到龍捲風襲擊而倒塌,6 名員工罹難,繼而引發公死者家屬法律訴訟。

註 1: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分為三大範圍,範圍 1 和 2 分別計算生產的直接排放(包括燃燒燃料)及能源使用的間接排放,範圍 3 則包含價值鏈上下游活動的碳排放。過往減碳倡議的主軸在於能源轉型,皆因化石燃料為碳排放的主要來源,盡快轉型零碳能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基要目標;惟範圍 3 的排放愈來愈受關注,特別是在供應鏈上的脫碳進程。
註 2:據聯合國可持續證券交易所數據庫紀錄,各國交易所參考的主要 ESG 報告倡議組織有 6 個,包括上述的氣候相關財務披露工作組(TCFD)、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可持續發展會計準則委員會(SASB)、國際綜合報告委員會(IIRC)、全球環境信息研究中心(CDP)及氣候披露準則委員會(CDSB)。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佬。從事過公共政策、科網、金融、媒體相關工作,近年轉型專注於 ESG 領域,成為全球首批特許 ESG 分析員,不時也文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