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王真的是「文化挪用」?

A+A-
「貓王」皮禮士利。 圖片來源:Steve Morley/Redferns

傳記電影「貓王」(Elvis)上映,電影中來自美國南部的皮禮士利(Elvis Presley),少年時觀看黑人歌唱及舞蹈,日後糅合成極具個人風格的表演。部分聲稱皮禮士利盜竊黑人音樂、舞蹈的人,或者不會同意當中一句對白「The way you sing is God-given, so there can’t be nothing wrong with it」,不過在音樂仍有種族界限的 50 年代,卻有不少黑人音樂家欣賞貓王,貓王亦表達自己對黑人音樂(black music)及音樂家的讚賞。

貓王音樂風格無疑植根於黑人音樂。事實上,搖滾本來就是受黑人音樂流派裡的藍調、節奏藍調(R&B)、福音音樂(gospel)及爵士樂影響而誕生,並在 1950 年代初期在美國音樂界綻放。貓王本人也不是第一個白人搖滾明星,他本人曾表示

很多人以為這事業由我開創。但搖滾早在我之前已存在。沒有人能像有色人種那樣唱這種音樂。現實是,我很清楚我無法像 Fats Domino 那樣歌唱。

貓王與黑人歌手 Fats Domino。 圖片來源:Graphic House/Archive Photos/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白人在與黑人關係密切的音樂類型上獲得成就,惹來部分人指責。例如貓王於 1977 年 8 月 16 日去世後,非裔美國人報紙 Chicago Defender 引述黑人歌手 Paul Robeson 對媒體譽貓王為「搖滾之王」的不滿,並指如果自己的朋友、音樂家 Chuck Berry 是白人,就可以獲得貓王的地位及這個美譽。貓王生前及死後,一直被指責是白人挪用或偷竊黑人文化和音樂,雜誌 Pride 前音樂編輯 Helen Kolawole 更形容,貓王的例子尤其令人憤怒,「因為對於許多黑人來說,他代表了迄今最成功的白人挪用黑人音樂」。

然而,何謂「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這個來自學院、走入民間的術語,可理解為「當多數群體的成員以剝削、不尊重或陳腐方式採納少數群體的文化元素」。英國諾桑比亞大學美國研究教授 Brian Ward 提到,50 年代的黑人媒體並未批評貓王文化挪用,而是自豪於黑人音樂的藍調、節奏藍調、福音音樂,對貓王風格產生關鍵影響。非裔美國人雜誌 Tan 亦稱讚貓王對黑人的尊重:「皮禮士利毫不保留他對黑人的尊重,也大方表達黑人對他歌唱的影響。不論公共或私人場合,他都不會迴避這些問題。」

Ward 認為,指控貓王文化挪用的批評,有巨大的道德力量,卻欠缺歷史說服力,無助理解貓王以及與美國現代民權運動相交的現象。「經濟學人」文章更,與其說文化挪用是關於不尊重或不容忍文化,不如說是強化了社會正義倡導者以壓迫者-被壓迫者的二元論看待世界。儘管貓王年收入據報為 200 萬美元,黑人歌手 Domino 只有 70 萬美元,但 Ward 指在 1950 年代中期、美國南部反對種族隔離運動爆發之際,貓王以搖滾混血兒的姿態在全國舞台上出現,而不同報道也指出貓王對黑人音樂家們的擁護,在這種敘事下,Ward 認為他成為了推動年輕白人對非裔美國人音樂風格產生興趣的積極因素。

而且 50 年代後期及 60 年代初,不少黑人音樂評論人、音樂家及支持者,均視黑人及白人歌手都在搖滾音樂界演出,代表更良好的種族關係,搖滾混血現象甚至成為表達融洽相處的媒介。黑人創作歌手 Little Richard 便曾表示感謝上帝派皮禮士利打開音樂大門,「讓我可以走在路上」。另一位黑人靈魂樂及搖滾歌手 Jackie Wilson 更認為:「很多人指責皮禮士利偷了黑人的音樂。但事實上,幾乎每個黑人獨唱者都從抄襲了皮禮士利的台風。」Ward 補充,不僅黑人音樂家欣賞貓王,不少黑人樂迷亦如是。

判定文化挪用,經常涉及對文化尊重與否的問題,回顧貓王及所處年代,其「挪用」卻展示了足夠的尊重。現代美國史學家、田納西州立大學歷史副教授 Michael T. Bertrand 在著作 Race, Rock, and Elvis 提出,搖滾代表了美國文化挪用過程中的一個歷史「時刻」。因為在這之前,挪用黑人音樂的白人音樂家,均以諷刺或刻板方式詮釋音樂,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及 1960 年代美國南方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城市化及現代化,讓白人青年能以跟過去南方種族觀念無關的視角,面對未來,Bertrand 認為,戰後搖滾歌手的一大特點,是「願意完全認同」黑人文化。